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
少年站在楼上听雨声,红色的烛光昏暗了罗帐。壮年人坐在客船中听雨声,江水宽阔,云层低垂,断续的雁鸣随着西风响起。
如今,我站在僧庐下听雨声,我的头发已经星星点点了。悲欢离合总是无情的,我只能任由眼泪在台阶前滴落,直到天明。
注释:
少年听雨歌楼上:少年时期,站在楼上听雨声。
红烛昏罗帐:房间里点着红色的蜡烛,罗帐遮住了窗户,昏暗的光线。
壮年听雨客舟中:壮年时期,坐在船上听雨声。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江面宽阔,云层低垂,断了的雁在西风中呼啸。
而今听雨僧庐下:现在,听雨声的地方是在僧人的庐舍下。
鬓已星星也:头发已经斑白如星星。
悲欢离合总无情:人生中的悲欢离合都是无情的。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随意让雨水滴在脚前的台阶上,直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1267年,元朝攻灭了南宋,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特别是对于宋代文人来说,他们感受到了国破家亡之痛,情感上也经历了剧烈的波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词人们都选择用自己的作品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蒋捷是当时经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常常涵盖着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的交织。在《虞美人·听雨》中,蒋捷通过词作来表现出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以回应当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在这首词中,作者借助雨声的意象,意象地描述了一个美女的悲痛和失落心境。此时的美女,像是在诉说她所有的疑惑和哀伤,寄托着她对国家和家族的眷恋和怀念。种种复杂的内心情感,在蒋捷的笔下化作了一首虞美人的词作。
总之,蒋捷作为宋元之际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承载着当时词人们的个人情感和国家命运的转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的虞美人·听雨,成为了一首能够深入人心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篇展现人生三个阶段的词作,这便是蒋捷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通过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首先,少年时期的“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描绘了年轻时的自由张扬和无忧无虑。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的心中充满豪情与壮志。
接着,壮年时期的“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则暗示了人生的飘泊孤苦和寂寞艰辛。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由张扬的心态被岁月沉淀,对于人生的感悟也更加深刻。如同远行的客舟,在浩荡江水中游历,多少思绪与情感在心中不断碾磨,不断冲击。
最后,晚年时期的“闻雨庭院深深,独自莫凭栏”,则反映出人生的悲伤和孤独。此时年已暮色渐深,无论是青春豪情还是壮年飘泊,都已经成为往事,心中唯有留下的是一种深深的悲凉和孤独。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悲凉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质朴。
总的来说,《青玉案·元夕》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通过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时期的雨景描写,展现了人生的三种心境。在表面简洁的表述之下,却蕴含着深层次的内涵,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赏析详情»
意境:
《雨》是蒋捷所著的一首词,通过描写三个不同时期的听雨场景,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以及人生经历的变迁。在前两个场景中,作者通过昏暗、模糊的环境与悲伤感官的描述,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浓郁的忧伤色彩。而最后的场景则描写了一种现实的情境,体现了年岁增长所带来的感悟和对生活的领悟。
在第一个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坐在红烛昏暗的帷幔里听雨的情景,这里的“昏”字非常有意味,它一方面表达了空气中淡淡的忧伤和迷离感,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时间的模糊和人生经历的遗憾。断雁叫声更是将情感推向高峰,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无限的遐想和联想。
第二个场景中,作者仍然是坐在静室中听雨,但此时他已经历尽了世事沧桑,颠沛流离,悲凉欲绝。这里的场景更具象化,通过对环境和情感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岁月流逝,曾经的悲伤留下深深的印记,仿佛永远无法消散。
最后的场景中,作者已经到了晚年,通过对僧庐听雨的描绘,将我们带回了现实。此时的他已经历经离乱和悲欢离合,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然而,窗前的秋雨却依旧如故,滴答作响,仿佛在提醒人们时间的无尽流逝。此时的作者,已经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也看到了自己所经历过的人生历程。
整首词构思巧妙,意境深远。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写,展示了个人经历和人生阅历对态度和情感的影响。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虽短暂,但我们可以在每个时期中用心体验,感受生活的种种变化,去探索、去拥抱自己的人生。
意境详情»
译文及注释:
蒋捷先生的这首词通过年少、中年和暮年三个不同阶段的视角,表达了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与领悟。
年少时,他在歌楼上听着雨声,红烛点亮,灯光昏暗,罗帐轻飘。其中,“罗帐”指的是挂在床帐上的轻纱,此处表达了一种清新朦胧的意境。
到了中年,他身在他乡的小船上,看着茫茫江水和细雨交织。其中,“蒙蒙”形容雨雾迷茫,体现出江水灵动的气息;“水天一线”则描写了江天相接的景象;“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则传达了作者对孤独与哀伤的深刻感受。
如今,已是暮年之人,两鬓已染霜雪,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雨点滴。这里,“僧庐”意为僧人的房子或住所,传达出一种清净宁静的氛围。作者通过岁月的变迁和人生的沉淀,认识到了生命的无常和离合悲欢,最终表达出“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的感慨和释然。
译文及注释详情»
蒋捷简介: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生卒年不详,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其作品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