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拼音译文赏析

  • hàn
    jiāng
  • [
    táng
    ]
    sòng
    zhī
    wèn
  • lǐng
    wài
    yīn
    shū
    duàn
    jīng
    dōng
    chūn
  • jìn
    xiāng
    qíng
    gēng
    qiè
    gǎn
    wèn
    lái
    rén

原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在山岭之外,音信中断了,经过了一个冬季又到了春天。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离家近了,思乡之情更加羞怯,不敢问路上的行人。
注释:
岭外:山岭之外。
音书:消息、音信。
经冬复历春:经历了整个冬季,又度过了春天。
近乡情更怯:接近故乡,感情更加脆弱。
不敢问来人:不敢问来人有何消息。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一
这首诗是宋之问创作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通过描述一位游子离家在异乡的生活境遇和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宋之问通过描绘游子贬居岭南的情况以及和家人音讯隔绝的处境,表现了作者那种与世隔绝、孤独无助的感情状态。诗中所使用的“断”、“复”等字眼,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却很见作意,表现出了作者困顿时的精神状态和内心的苦闷。 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更加强烈。诗中所使用的“思”、“望”等词汇,传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对家人的关切之情。尤其是在最后两句中,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简洁却又极富情感的表达方式,展示出了作者内心深处无尽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中的孤独和苦闷,以及对故乡、家人的深情思念。通过自然、简洁但深刻的语言,使得诗歌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鉴赏一详情»


鉴赏二
重新团聚的心情,将因为坏消息而彻底破灭。这种矛盾和复杂的心态,正是宋之问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核心。 宋之问的《泷州曲》是一首充满了离愁别绪的诗篇,其情感深刻,意境幽远。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游子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和不安,以及即将回到家乡所带来的期待和恐惧等多种情感交织,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命力。通过描写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身临其境的环境,诗歌成功地表达了人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朴素的语言和简单的句式,很好地反映了诗人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直观体验。通过对汉水的描绘,把诗人漂泊流离的生命状态和对家乡的归属感呼之欲出。尤其是最后两句"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回归家乡后的宁静和从容,仿佛流散了半生的游子,终于找到了一个心灵安放的归宿。 总之,《泷州曲》是宋之问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其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使得这首诗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让读者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鉴赏二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介绍的是一首古诗《登汉江》的来历。据记载,这首诗是在唐朝时期,由宋之问在逃亡归来时所写。宋之问曾是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但在武氏去世后,被唐中宗贬为泷州参军。而泷州是一个边远的地区,其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与中原大不相同。因此,往往有被贬到那里的官员无法适应条件,不幸而亡的情况发生。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冒险逃回洛阳,并在次年春天途经汉江时,写下了这首《登汉江》。 有另一种说法称,此诗可能是由李频所作。据说,李频也是被贬到泷州的官员,他曾经逃离这个地方,回到洛阳。在路上,他也可能经过了汉江,因此也有人认为此诗是他在途中所写。 无论是由宋之问还是李频所写,这首《登汉江》表现了一个逃亡者苦难中的心境和感慨。这也反映了唐代时期安定繁荣的表面下,仍有许多人们生活在贫困和艰辛之中。这首古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意境,成为了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受到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的那一侧,去了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度过了一个冬天,接下来到了春天。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我和家人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什么离家越近,我的心情就越加紧张。因为我害怕会破坏那些美好梦想,所以即使遇到了同乡,我也不敢问询家乡情况。 注释: 五岭:中国南方山脉,大庾岭是其中一部分,也是离广东较远的位置。 汉江: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道之一,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流经湖北、河南、安徽等地,最终注入长江。在此处指汉水支流。 同乡:指与自己同乡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宋之问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汉族,出生于汾州(今山西汾阳市),有一说是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一名少连,是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诗文著称,其诗作深受唐代文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