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夜》拼音译文赏析

  • qīng
    míng
  • [
    táng
    ]
    bái
  • hǎo
    fēng
    lóng
    yuè
    qīng
    míng
    hóng
    xuān
    shǐ
    jiā
  • rào
    huí
    láng
    xíng
    xiē
    yáo
    tīng
    xián
    guǎn
    àn
    kàn
    huā

原文: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及注释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好风和月,清明夜晚,红色的轩门矗立在碧砌的墙边,这是刺史的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我独自绕着回廊走,走累了就在旁边休息。远远地听着弦乐,暗暗地看着花儿。)
注释:
好风:指宜人的风景和气候。

胧月:指月光朦胧,不是十分明亮。

清明夜:指清明节的夜晚,即农历三月初三。

碧砌:指绿色的石墙。

红轩:指红色的楼阁。

刺史家:指刺史的官邸。

独绕回廊:指独自在回廊上漫步。

行复歇:指走一段路后停下来休息。

遥听弦管:指远处传来的琴声。

暗看花:指在月光下观赏花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白居易的《清明夜》是一首以诗人在府邸中度过的清明之夜为背景的诗歌。诗人在描写环境时,用“宜人”形容环境,迷醉于美好的月色,表现了他对美景的爱惜和闲适之情。此外,诗人运用“碧”和“红”来形容府邸的栏杆和墙壁,表现出他内心的喜悦和快乐。第三句则描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流露出他对这个迷人的夜晚的欣赏和留恋之情。而最后一句,“遥听楼上角声吹”,则写出了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倾听着远处管弦之声的情景。整首诗抒发出诗人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同时展现了他留恋美景、惜春之意的微妙心理,而不直白地抒发出内心情感,使得此诗别具一格,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曾经写下过一篇与踏青相关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这篇诗歌中,他借古人之口,描绘了春天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表达了对于自然美好的赞叹和思考。这篇诗歌也间接地体现了踏青这一传统民俗在唐代的盛行程度。 在唐代,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到了清明这个时候,春回大地,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是郊游的绝佳时机。踏青时可以在郊野中尽情游玩、观赏春色,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人的舒心和愉悦。此外,清明踏青还有扫墓祭祖的含义,妇女们也有了和男人们平等参加踏青活动的机会,因此更加开心。 白居易的创作背景与踏青密不可分。他在诗歌中描绘出的自然景象,正是他在踏青过程中所亲身体验到的美丽,同时也反映了唐代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踏青这一传统民俗逐渐淡化,但其所蕴含的生命力和美好始终被人们传承和延续。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清明夜》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描述了一个清明节晚上的美好情景。在古代,清明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人们除了祭扫祖先和亲友的墓地外,还有一项盛行已久的活动——踏青游玩。这首诗以夜色中观赏花枝灿烂的场景为背景,表现了清明节这一节日所特有的欢乐气氛。 白居易的《清明夜》不同于传统的清明节诗歌,它不是描述清明节的仪式和传统习俗,而是突出了春天的美丽和闲适的生活。诗中“四围似带香巢闭,绿树清荫半成堆”的描绘,使我们仿佛置身于花园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与热爱。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诗中“怨春不归”,暗示了少女的相思之苦。而在句子“又是清明过了,可是愁嫁?”中,诗人又将清明与愁嫁联系起来,反映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处境。这些描写揭示了人们在清明节欢庆的背后所存在的种种复杂情感。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清明夜》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多层次的意象展现出了清明节花园游玩的独特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这首诗既展现了清明节的欢乐和祥和,也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情感波动,是一首优美的清明节赏析佳作。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白居易、清明节、碧玉、栏杆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译文及注释详情»


白居易简介
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