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几复》拼音译文赏析

  • huáng
  • [
    sòng
    ]
    huáng
    tíng
    jiān
  • beǐ
    hǎi
    jūn
    nán
    hǎi
    yàn
    zhuàn
    shū
    xiè
    néng
  • táo
    chūn
    fēng
    beī
    jiǔ
    jiāng
    shí
    nián
    dēng
  • chí
    jiā
    dàn
    yǒu
    zhì
    bìng
    sān
    zhé
    gōng
  • xiǎng
    jiàn
    shū
    tóu
    bái
    yuán
    zhàng
    téng
    (
    xiǎng
    jiàn
    zuò
    xiǎng
    )

原文: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见一作:想得)



译文及注释
我住在北海,你在南海,只能通过候鸟传递书信来表达谢意。春天的桃花李花,加上温暖的春风,一杯酒就足够了。江湖上的夜雨,让我在十年的孤灯下思念你。我家里只有四面墙,但我能治好病,不需要三次折断手臂。我想见到你,但我已经白发苍苍,只能听到猿猴在隔壁山谷哭泣,看到藤蔓在瘴气弥漫的溪流中蔓延。
注释:
我居北海君南海:我住在北海,而你在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我只能通过寄信鸟来向你致谢。
桃李春风一杯酒:桃花和李花在春风中摇曳,我们一起喝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上的夜雨中,十年来一盏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虽然我只是个家庭主妇,但我有四面坚固的墙。
治病不蕲三折肱:治疗疾病不怕付出三次折断手臂的代价。
想见读书头已白:我想见你,看看你读书时的白发。
隔溪猿哭瘴溪藤:在隔着溪流的地方,猿猴哭泣着,瘴溪藤缠绕着。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黄庭坚的《寄黄几复》诗,以作者与朋友相隔茫茫海天之间为背景,通过诗意的交流表达了对友情的深切怀念和思念之情。 在诗中,作者以“我居北海君南海”一句开篇,点出了作者与朋友分别位于北海、南海两地的背景。此处的“北”、“南”,已经含蓄地表达了彼此之间的相聚与相思之情。而此时他们相隔茫茫大海,互不能相见,这种思念之情更是使得作者不能自已,心生落寞之感。 接着,作者运用“寄雁传书”来表达思念之情。这里的“寄雁传书”典故源远流长,表示对友情的挂念。而作者却用“谢不能”来继续表达对友情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已经超越了语言文字所能够表达的极限。这种思念之情既让人无法割舍,又跨越了时空的距离。 最后,作者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结尾,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想念之情。尽管此时作者与朋友相隔万里之遥,却依旧心心相连,希望能够透过月光去照亮朋友的心灵,表达自己深深地思念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寄黄几复》诗,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其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庭坚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德州德平镇写的。当时,黄庭坚监德州,与他少年交游的好友黄几复则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两人分处天南海北,距离相隔甚远。然而,他们之间的友情依旧深厚。事实上,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黄庭坚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友情的思念之情。他远在异乡,看着深夜里的明月,不由得怀念起远方的知己,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感慨万千,从而咏叹出这首流传至今的经典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士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他们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注释:黄庭坚此处描绘了自己与朋友分隔两地,无法相见的惆怅之情。作者深知鸿雁虽能传书,却也需要途经的道路畅通无阻。衡阳是古时的交通要道,因此鸿雁无法飞过衡阳成为了作者无法传达思念的阻碍。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注释:作者描述了朋友贫困艰苦的境遇,但他仍然拼搏努力,不愿意像三折肱后成为良医的古人那样付出过多。作者深知朋友的清贫自守和努力读书,但他还是感慨时间流逝,朋友已经老去,面对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心情难免忧伤。 译文及注释详情»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他的诗作以绝句为主,有《山谷道人集》,其中有《游春》、《游太湖》、《游西湖》、《入若耶溪》、《游洞庭》等,书法作品有《涪翁书》、《山谷道人书》等,词作有《豫章行》、《游西湖》、《游洞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