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及注释: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胜日:阳光明媚的日子;寻芳:寻找花香;泗水:泗河的水边;无边光景:无边无际的美景;一时新:一时的新鲜感。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不经意间;识得:认识到;东风面:东风吹拂的一面;万紫千红:形容花朵的繁盛;总是:总会;春:春天。
注释:
胜日:指阳光明媚的好天气。
寻芳:寻找花香。
泗水:指江苏泗洪县的泗水。
无边光景:指无边无际的美景。
等闲:随便,不经意。
东风面:指春天的风。
万紫千红:形容春天万物生长,色彩斑斓。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朱熹写这首诗的背景是这样的:在朱熹的时代,泗水地区已经被金人侵占,朱熹自己也从未有机会到此地游览。然而,朱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泗水的想象和向往。他通过想象和文化传承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考,写出了这首《游泗州春晓》。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和文人,朱熹对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常常通过阅读古籍、品味名画以及与其他文人的交流来启迪自己的思想,从中获取创作灵感。在这首诗中,朱熹通过想象,表现了他对泗州春天的美好向往和对祖国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告诉我们,一个作家的创作并不完全受限于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环境。即使没有亲身体验过某个地方或事情,也可以通过想象和文化传承来进行表达和创作。朱熹的创作给我们启示: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丰富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春日》。全诗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喜悦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用“胜日”来形容晴朗的天气,点明了作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来到泗水之滨寻赏芳草景致的情景,强调了主题。接下来的三句写出了作者在寻觅美好春景中的所见所得。其中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用“无边”形容眼前的春光景色如此广阔而不可计数,用“一时新”来描述树木、花草等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鲜艳美丽,给人以初春的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则通过“等闲”说明春天的面容及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也成为了春天的代名词。最后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万紫千红的美景,强调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同时也呼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虽然表面上看这首诗是写游春观感,但仔细分析发现,其实泗水之滨实为孔门。诗人所寻之芳,不单单是自然风光,更是通过自然风光抒发对孔子的敬仰和对儒家文化的传承。“泗水”即指孔子,因其生于泗州,在泗州辟雍路弦歌不辍;“芳”在这里不仅指“美景”的意义,同时也有“儒雅”之意,与孔子学说相契合。
总的来说,杨万里的《春日》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悦和对孔子文化的敬仰之情。其清新淡雅、富有意境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使该诗成为唐宋文学的一朵奇葩。
赏析详情»
“万紫千红总是春”赏析:
“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南宋朱熹的一首诗歌。该诗点明了春天出游的时令和地点,随后写出了寻芳的所见所识,展现了诗人对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的新鲜感受。受到这种感受的启发,诗人通过“东风”这个比喻加深了对于生命力强劲的春光的认识。这种春光中盛开的鲜花仿佛是在一夜之间被东风吹开,“百花争艳”的景象引人入胜,正是春光的代表。
然而,这首诗并不只是写景,而是一首哲学性质的诗歌。在这首诗歌中,朱熹将泗水作为意象,暗喻孔门。而“寻芳”的行为则像是寻找圣人之道。这与孔子在泗水之滨讲学的故事相呼应。通过东风这个比喻,诗人所表达的生命的力量更是成为了一种启示,给人以教化。
整首诗统帅全篇的是一个“新”字,朱熹通过情感上的感受,在寻找生命的力量中感悟生活的真谛,这样的高明之处令人叹服。此诗所展现的景象,不仅是春光的喜悦和鲜花的灿烂,更是对生命力量和智慧的领悟与瞻仰。
“万紫千红总是春”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朱熹、汉字译文、注释、风和日丽
风和日丽(fēng hé rì lì)——形容天气晴朗暖和。
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游春:春天游玩。泗水:今安徽省泗县一带的河流。焕然一新:景色十分美丽。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面貌:此处指春天的特点和景象。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形容花开得十分繁茂,颜色也十分艳丽绚烂。景致:指自然景观、风景。
译文及注释详情»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思古堂,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中国宋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朱熹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慧,精通儒家经典。他曾在南京、洛阳等地任官,并撰写了多部重要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庸章句》和《四书章句集注》。这些著作深受后世儒家学者的推崇和影响,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除了学术研究,朱熹还有出色的文学创作才华。他的诗歌以清新简约、自然流畅、古朴典雅为特色,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秋日登吴公台上寺寄简侯学士》等。
朱熹还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思想,并在南京开设了私塾。他曾多次出任官职,但因言论不合,多次被贬。
朱熹一生秉持儒家思想,主张理学,追求理性思辨和道德实践的完美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就被后人称为“朱子学派”,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