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拼音译文赏析

  • lòu
    shì
    míng
  • [
    táng
    ]
    liú
  • shān
    zài
    gāo
    yǒu
    xiān
    míng
    shuǐ
    zài
    shēn
    yǒu
    lóng
    líng
    shì
    lòu
    shì
    weí
    xīn
    tái
    hén
    shàng
    jiē
    绿
    cǎo
    lián
    qīng
    tán
    xiào
    yǒu
    hóng
    鸿
    wǎng
    lái
    bái
    dīng
    diào
    qín
    yuè
    jīn
    jīng
    zhú
    zhī
    luàn
    ěr
    àn
    zhī
    láo
    xíng
    nán
    yáng
    zhū
    西
    shǔ
    yún
    tíng
    yún
    lòu
    zhī
    yǒu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相关标签:咏物

译文及注释
山峰不一定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声。水深不一定重要,只要有龙神出没,就会有灵气。这里是简陋的房子,但我的德行却很高尚。石阶上长满了青苔,帘子里透着绿草。这里有学识渊博的人谈笑风生,没有无知的白丁来往。我可以弹奏素琴,阅读金经。这里没有嘈杂的丝竹声,也没有繁琐的文书劳累身体。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孔子曾说过:哪里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注释:
1. 仙:指仙人,传说中的神仙。
2. 名:指有名望、有声誉。
3. 龙:指龙,传说中的神兽。
4. 灵:指有灵性、有神奇力量。
5. 斯:这个字在古文中常用来指代“这个”、“这里的”。
6. 陋室:指简陋的房屋。
7. 德馨:指品德高尚、有美好的声誉。
8. 苔痕:指长在石头或木头上的苔藓。
9. 青:指绿色中带有一定的蓝色。
10. 鸿儒:指学问渊博、才华出众的人。
11. 白丁:指没有文化、没有学问的人。
12. 调素琴:指弹奏简单的乐器,表达自己的情感。
13. 阅金经:指阅读经书,学习佛教或道教的经典。
14. 丝竹:指弦乐和管乐。
15. 案牍:指文书、文件。
16. 劳形:指劳累身体。
17. 南阳诸葛庐:指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的住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
18. 西蜀子云亭: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别墅,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
19. 何陋之有?:孔子曾说过“何陋之有?”的话,意思是说,只要有志向和追求,即使处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够取得成功。


译文及注释详情»


写作背景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篇名篇,讲述了他在安徽和州县遭受的种种不公与排挤。当时政治革新运动正在进行,刘禹锡因参加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和州县担任通判。通判按规定应住在县衙里的三间三厢房子,但和州县官员为难刘禹锡,不断折磨他,将他从县城南门迁至县城北门,最后只留下一间半的居所,可谓是欺人太甚。 然而,刘禹锡并没有向不公屈服,反而用自己的行动和诗歌表现出了不屈的精神。他赞美了自己的居所,用诗句写在门上,表达了对清新环境、历史名城的眷恋,也表达了对京城的思念之情。这些诗句表现出了刘禹锡超凡脱俗的情趣和高雅气质。 《陋室铭》开创了士人居处题材的先河,在唐代及以后的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这篇诗文虽然只是刘禹锡人生经历的一个片段,但却传达了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它也让人们深刻反思社会与人性的关系,引发读者对权力、利益的思考,呼吁人们追求内在的精神世界。 写作背景详情»


经典诗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池中水,浅处有卧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经典诗句详情»


主题思想
《陋室铭》这篇短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抒发了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精神风貌。文章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中心句,强调了陋室之所以不陋,源于作者本身的品德高尚。他不慕富贵、不同流合污,安贫乐道。在文中,刘禹锡通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语言,表现出自己内心的高洁之志,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品德高尚。文章最后借用孔子的名言:“何陋之有”,再次强调了品德高尚的重要性。此文的主题思想即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内在的品德高尚来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高妙。 主题思想详情»


鉴赏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是一首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句中的山水和陋室,借用了“水可以不在深,有龙则灵”和“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意境,表现了以道德品质高尚为基础的人格魅力。在此随笔中,作者通过借道德力量起名、点睛山水入题,表现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良好的写作功底。 全篇通篇以“比”的手法为主线,运用青苔和野草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作者在篇章结构上十分严谨,开头用山水水龙引子作为铺垫,将主题提前点明;而青苔和野草比喻的个人情感,则在文中侧面体现,凸现了作品整体气氛。 同时,“苔痕”和“谈笑”也呼应了作者对道德的强调。只有在拥有仁德的人面前,即使居住环境再陋,也能因着主人的高尚品德而“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借力打力之技,非但不能遭斥责,反而普遍受到赞赏。因此,诗篇中稳重的文笔与内敛的气息相得益彰,在抒发自我情感的同时,也阐述了作者对德行的追求。 总之,《陋室铭》是一篇有深刻思考的随笔,通过精妙的写作手法和严谨的篇章结构,展现出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读者,启迪着我们的心灵。 鉴赏详情»


写作技法
古名流等方面为线索,逐步展示了作者的洁身自好、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等情感和境界。在表达这些情感和境界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喻、典故、比喻等多种写作技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使读者很容易被文章所感染。 其中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文章开头就使用了“山”“水”的类比,把陋室与山水相比,升华陋室的境界,点明主题。而后又运用了龙、德、名和灵等比喻手法,让陋室不单单是一个住处,而是具有精神内涵和蕴含着德行美德的存在。整篇文章气势恢宏、思想深邃,展现了一个高尚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此外,句式的运用也十分巧妙。文中用骈散结合的方式,使语言节奏明快、错落有致,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音乐美的感受。同时,五言、四言、六言等句式的参差不齐,也让文章读来更加富有节奏感和生动感。这些手法的运用,让整篇文章既有深刻的内涵,又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是一篇非常成功的佳作。 写作技法详情»


简介
《陋室铭》是一篇选自《全唐文》的文章,具有独特的文体特点。其篇幅短小,文字简约,却寓意深刻。据说此文章的作者有待考证,而铭本来是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或陈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祭奠祖先与昭申鉴戒。此文章的题意是对一个陋室进行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其实际意义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胜,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此文通过托物言志,阐明了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展现出安贫乐道和人生观的价值。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后由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并勒成碑,树立在市旁。由于战乱洗劫,室及碑都被毁,现存陋室系清乾隆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 简介详情»


赏析二
妙地使用了“含蓄表达”的手法,使得短短的百字之内,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描写居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和生活充实的形象,作者传递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一个人来说,内在的精神追求比物质上的享受更加重要。这种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着我们要坚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 此外,文章还展示了作者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的追求。通过引用诸葛亮和扬雄的名字,作者表达了自己早年政治抱负和后来涉足文坛的心愿,体现了积极向上、进取奋斗的精神风貌。文章的深意、作者的追求,都是需要读者通过细细品味、深入思考才能够真正领会的。 总体而言,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虽然字数不多,但富有内涵,所以被称为“巧妙之作”。它的思想深邃,并透露出刘禹锡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志向,是一篇值得深入理解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赏析二详情»


写作手法
法为主,即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来凸显中心思想。具体来说,第一段使用了对铭的解释和对陋室的描绘相互呼应的方式,使读者更易于理解陋室铭的主旨;第二段则是以山水与仙龙的比较来引出陋室与德馨的关系,将德馨二字作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加以解释,同时也突出了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三段则是通过对自己写作时的反复推敲与平时积累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写作的严谨态度。 此外,文章还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第二段中的仙龙比喻主人的道德品质,使陋室在仙龙的映衬下更显灵秀;第三段通过“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这一排比句,生动地揭示了写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比”的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得益彰,使《陋室铭》这篇小文成为了一篇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写作手法详情»


译文及注释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但只要我的品德高尚,我就不感到简陋。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曾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1. 山不在于高低: 指山的价值不只取决于高度而已。 2. 有仙人就出名:传说中仙人常居世外山林,居住于此便成为名山之一。 3. 水不在于深浅:指水的价值不只取决于深浅,有时与其中生存的动物或神话传说有关。 4. 蛟龙: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一种水神,代表吉祥、权贵等象征。 5. 灵气:指水中所蕴含的神秘气息或能量。 6. 我的品德高尚:指作者具备高尚的品德与精神气质。 7. 苔藓:指绿色植物中的一种,寓意着自然环境纯净优美。 8. 博学的人:指有深厚学问的人。 9. 知识浅薄:指知识不够渊博,不足以与博学者交往。 10. 不加装饰的琴:指不需要华丽外观和附加物的琴,强调音乐本身的美妙。 11. 佛经:指佛教的经典文献。 12. 嘈杂的音乐:指喧闹刺耳的音乐。 13. 官府公文:指繁琐枯燥的官方文书。 14. 诸葛亮的草庐: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南阳建造的简陋房屋,但因其主人的才华卓绝而成为名胜之一。 15. 扬子云的亭子:指唐代文学家扬子云在西蜀山区所建的小亭子,也因其主人的才情而名闻天下。 16. 君子住在里面:指高尚的人应该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禹锡简介
唐朝 诗人刘禹锡的照片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诗人、哲学家,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豪之称。代表作品《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