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译文及注释:
用汉字译文:
喂马站在荒野上,登高远眺古都。
仍然悲伤流泪,仍然想起卧龙图。
城市远在楚地,山川一半在吴国。
丘陵孤独地矗立,贤人圣人凋零不堪。
野树在苍烟中断裂,津楼在晚霞中孤独。
谁知道这万里客,怀古时仍然犹豫不决。
注释:
秣马:喂马。临荒甸:来到荒野之地。
登高:爬上高处。览旧都:远眺古都。
犹悲:仍然悲伤。堕泪碣:流泪于碣石之上。
尚想:仍然思念。卧龙图:指《卧龙图》,一幅描绘历史名将的画。
城邑:城市。遥分楚:远隔楚国。山川半入吴:山川一半在吴国境内。
丘陵徒自出:丘陵孤立出现。贤圣几凋枯:指历史上的贤人圣哲逐渐消逝。
野树苍烟断:野树在苍烟中断绝。津楼晚气孤:津楼在晚霞中孤独。
万里客:旅行千里的客人。怀古:怀念古代。踌蹰:犹豫不决。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岘山,作为湖北襄阳市的一座名山,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色,更是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地方。其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备受赞誉。岘山地处襄阳南城九里处,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自古以来,岘山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荆州之后,立襄阳郡,使襄阳成为“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襄阳故城即其县治,距离岘山仅有二十里之遥。陈子昂登临岘山,不禁发思古之感,写下了《怀古诗》,诗中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描述了岘山独特的地理环境。此诗的出现,更是为岘山增添了一份文化艺术的底蕴。
羊祜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他喜欢游山,并且常登岘山,对这座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在他生前,他平生游憩之所就是岘山,其名气甚至超过了担任太守的头衔。羊祜为人清廉,以公正著称,很受百姓爱戴。他献策平吴之功更是流芳百世,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他在岘山逝世后,襄阳百姓为纪念他在此长期游憩,特地在岘山建碑立庙,望其碑者,无不流涕。羊祜逝世后,人们在岘山为他立碑,取名“堕泪碑”,这就是《怀古诗》中所说的“堕泪碣”。可以说,岘山已经成为历史人物羊祜生活的见证,也是他对岘山情感的回报。
总之,岘山作为襄阳市的一个重要地标,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山峰,更是凝聚着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历史人物羊祜、陈子昂等人的笔触,我们更能感受到岘山这座山的东方美的魅力。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朝的调露元年(679年),诗人陈子昂正在他离开蜀地前往首都的途中。当时,他登上了岘山,在这座山上感受到了思古之情,写下了这首怀古诗。岘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所追捧的胜地,山上残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如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杜甫也曾在此写下《岘山即事》一诗。因此,当陈子昂登上了这座山,他不仅领略到了山川秀美的风光,更感触到了千古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这首怀古诗表达出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对于人生的感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至今,这首诗仍然被人们传诵和赞誉,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丘陵在平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注释:
喂饱:给马匹喂饱食物。
堕泪碑:古代战争中的纪念碑。
孔明:指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政纲:国家治理方针和政策。
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指以太行山、华山、衡山为界,北面属于中国北方,南面属于中国南方。
丘陵:比山低,比坡高的地形。
凋亡:荒废,倒塌。
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形容雾气弥漫,看不清远处景象。
渡口亭楼:江湖上的码头、亭子和楼房。
万里行客:游历千里之外的旅客。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曾获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官职。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陈子昂的诗作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他的诗歌被誉为“抒情清新,叙事自然,语言洗练,结构严谨”,对后世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