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卷馀香袅。
密约沈沈,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译文及注释:
春天的景色即将消逝,黄莺的歌声也渐渐老去。红色的花瓣已经落尽,只有青梅还很小。画堂里静悄悄的,雨雾弥漫,屏山半卷,余香袅袅。密约深沉,离别的情感遥远。菱花上沾满了尘土,懒得去照顾。倚在楼上,无言以对,欲将自己的灵魂融化。长空黯淡,芳草也失去了生机。
注释:
春色将阑:春天的景色即将结束。
莺声渐老:莺鸟的鸣叫声渐渐减弱。
红英落尽青梅小:红色的花瓣已经凋谢,只有青梅还在。
画堂人静雨濛濛:画堂里静悄悄的,雨雾缭绕。
屏山半卷馀香袅:屏山上的香烟半卷而起。
密约沈沈:约定的事情非常重要。
离情杳杳:离别的感情非常深远。
菱花尘满慵将照:菱花上沾满了尘土,懒得去照顾。
倚楼无语欲销魂:倚在楼上,无话可说,感觉快要魂飞魄散。
长空黯淡连芳草:天空显得暗淡,芳草也失去了生机。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踏莎行》是一首代表性的婉约派词作品,以描绘春色凋零和孤寂心境为主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绪和情感。整首词的意境很清新,细腻而又优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花开的春天中。
在上片中,作者通过关注自然界中的细微变化,传达了孤独、悲伤的情感。黄莺的啼声逐渐沉闷,红色的花朵脱落,只有青梅还在结成果实,给人一种即将离别的感觉。尤其是对“小”字的运用,使得衰老的情感得到了更加深入、清晰的体现,也突显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雄浑的文采。
下片中,作者则通过对画堂风光的刻画,呈现出女性对远方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以及在空闺生活中的无助和孤寂。画堂中既没有婵娟,也没有人声。这种场景与上片之间的转换,不仅增强了情感的对比,而且给人一种心境的变化,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揣摩此篇词作。同时,词中的语言运用也很到位,通过“青绮帐,暗香盈袖”等描写,将女子的心情和内心感受表现得十分细腻与真实。
总体来看,《踏莎行》以唯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在婉约派词作品中独树一帜。它不仅展现出作者高超的技巧和才华,又能引发读者共鸣,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析详情»
赏析二:
寇准的《踏莎行·春暮》描绘了一幅暮春的风景画和闺中女子对离别情人的思念。这首词不像其他写暮春景色的作品一开始就营造悲伤的氛围,而是通过“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的描写展现了一片清幽、淡雅的景象。这是非常出色的开篇,婉转动听,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入其中。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词作者采用了“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等凄美的手法,通过写室内静谧的环境,表达了闺中女子对情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整首词激起读者的共鸣,让人感觉像是亲历了一场饱经风霜的别离,深陷于情感波涛中。
与其他宋代名家所创作的词相比,寇准的文字不如温庭筠那般华丽,也不像辛弃疾那般煽情,但整篇文章却流露出一种清雅脱俗的感觉。这首词情感细腻,描写自然,含义深邃。尤其是在描写“屏山半掩余香袅”时,既有物理上的单纯描写,也有情感的抒发,可以说是此篇的高潮所在。
最后,寇准的《踏莎行·春暮》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词句,绘出了一幅幽静、凄美的风景图和闺中女子对情人离别的怀念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深情和才华。
赏析二详情»
创作背景:
寇凖,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曾历任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要职,被誉为“北宋文坛第一人”。
然而,在淳化二年(991年),寇凖因为忤逆权贵而被贬为青州知府,这一事件使他倍感失落和无奈。在到达青州任职之际,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仕途坎坷、对政坛的不满以及自己对君上难以割舍的情怀。
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寇凖在任职初期即写下了这首《青州从事》词。这首词深刻地反映了寇凖内心的失落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坎坷与沉痛的思考。
这首词以青州为背景,描写了寇凖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他用深情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对故乡的憧憬和对朝廷的忧虑,表达了对祖国和君主的忠诚之情。
《青州从事》词成为了寇凖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寇凖个人的心路历程,更展现了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在政治迫害下的不屈精神和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妆奁:指女子的衣箱、妆箱等物品。
2. 菱饰:指菱形的嵌饰,常用在衣物上。
3. 缕缕:形容气味隐约而细微。
注释:
1. “春色将尽”指的是春天即将结束,进入夏季。
2. “画阁”是指园林中的小阁楼,建筑多为木质,可供游人欣赏景色、休息观赏。
3. “青梅斜挂枝头”形容枝头上的梅花由于开放时间不同,有的已经凋谢,但有些还在枝头上怒放。
4. “沉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常用于祭品、佛教仪式和高级香料中。
5. “断肠”的意思是非常思念某人而痛苦难忍。
6. “落寞”指心情孤单寂寞,没有找到支持或安慰。
7. “凝噎”表示悲伤难过到不能说话。
译文及注释详情»
寇准简介: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1023)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衡州团练副使李迪迎寇准尸灵厝于衡州(今衡阳市)岳屏山花药寺,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 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其中作品有《游花林》、《游梁州》、《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游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