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译文及注释:
花朵无尽头,柳枝永不断。它们与我情同,相互依偎。酒杯船只,百分之百空虚。无论何处,我们都会相遇。
我弹奏着朱弦,寂静无声,知音难觅。如果天地有情,它也会老去。我劝你去看看那利名场,它是今古梦中的迷茫之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晏殊的《浣溪沙·花底人》是一首深情而温柔的赠别词。在词中,作者晏殊将离别之情写得深挚却不凄楚,表现出他内心的复杂心态。
起头,“花不尽,柳无穷”,借用花柳之典,以衬离别之情。花、柳是常见之物,它们繁盛、枯萎的过程正如人生,而离别同样也是人生必经的难题,离合聚散之际,也同样显露出明显的苦乐悲欢。这句话表达出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之深,却又不带凄楚,留下余音袅袅。
“觥船一棹百分空”出自杜牧的《题禅院》诗,作者以之象征醉饮可以消愁解忧,而“何处不相逢”,则是以未来可能重聚相慰。在朋友离别之时,能够以酒消愁,相信未来还会重逢,也是一种坦然面对离别的态度。
前半段情绪暖意融融,后半段,则情绪开始转冷。高山流水,贵有知音,是因挚友远去,一种空虚寥落之感油然而生。“天若有情应老”,用李贺句意直抒难以抑止的离别哀伤。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离别的绝望和无奈,情感上已经不再温柔。
最后,“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二句,则是作者对友人的劝解。同为相劝之语,此处内涵上却与前面不同。前段是劝慰之言,只就当前离别着眼,以醉饮消愁、今后可能重逢为解,是以情相劝;此处则是在离别之际希望朋友能够珍惜机会,去追求利名场,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在别离的情感中,作者依旧尽显体贴关怀之心。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晏殊是宋朝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一生富贵显达,长期跻身上层社会。然而,朝廷内的派别倾轧、政治上的风雨阴晴,让他饱受了名利场上的尔虞我诈、你倾我轧。在这种背景下,晏殊的心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感到自己只是在虚度光阴,人生如梦一场。
尽管晏殊的词作中较少见到颓废消极的表现,但在这篇词作中,词人却倾注了自己真挚的情感。他写下这篇词作,是在对友人的百般劝慰之中,想要用自己的言辞和情感安慰他人,并深刻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然而,表面的豁达洒脱掩盖不了他的无奈与痛苦。他身处官场,时常感觉自己受制于人,没有自由的空间,甚至连自己的情感都必须压抑和隐藏。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灵深处会时常涌现出一种无助和痛苦的感受,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词作中。
晏殊词作中的这种情感,是一个富贵名门的代表,也是一个常常为名利所困的人的写照。他的词作既有对生命、爱情和事业的追求,也有对人生的忧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这是他所处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花落花又开,柳叶绿又衰,花开盛衰无穷尽,与我此时情相近。
【翻译】花儿凋谢,又重新绽放;柳叶变绿,又开始凋零。花儿的生长与凋谢是无穷尽的,这和我的心情很相似。
【注释】晏殊以花、柳比喻人世间一切事物,其中包含着离合悲欢、生老病死的哲理。
离别美酒情谊深,画船起航全成空。
【翻译】离别时美酒浓情,友谊深厚,但是随着离别的发生,一切都化为了虚空。
【注释】晏殊在这里描述了离别之难,即便是美好的回忆也会化为泡影。
离别不必太伤情,人生何处不相逢。
【翻译】离别的时候不必过于伤感,人生中总有再相逢的时候。
【注释】晏殊表达了对离别的平静看待,倡导“不舍不弃”的态度。
自今以后少知音,瑶琴朱弦不再吟。
【翻译】从现在开始我少了知音,瑶琴和朱弦也不再奏响。
【注释】晏殊反映了自己生命中的孤独,对于好友的失去及文化传统的衰落感到惋惜。
天若与我同悲凄,苍天也会霜染鬓。
【翻译】如果天空与我同样悲伤,那么我的头发也会被霜染白了。
【注释】晏殊以天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人们之间的情感互动,揭示出人性深处的缺乏安全感和威胁感。
劝君此去多保重,名利场上风浪急,宦海茫茫沉与浮,古今看来梦一回。
【翻译】我劝你离开时一定要多加保重,人在名利场上,风浪险恶;官场世界,浮沉迭起,看似永恒的事物其实只不过是场梦境。
【注释】晏殊以文字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同时提醒身处现实之中的人,珍重身外之物,珍爱当下。
译文及注释详情»
晏殊简介: 晏殊是宋代词人、诗人、散文家,他的词作品极具特色,以“抒情传神”的风格著称,其词作品多被称为“晏词”,被誉为“宋词之祖”。他的诗作品抒发出深沉的思想和情感,以“抒情细腻”的风格著称,其诗作品多被称为“晏慧”,被誉为“宋诗之祖”。晏殊的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被称为“晏文”,被誉为“宋散文之祖”。 晏殊的词、诗、散文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受到了历代文人的赞誉,被誉为“宋代文学三祖”。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品以“抒情清新”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被称为“几道诗”,被誉为“宋诗之子”。晏殊和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是宋代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