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译文及注释: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缕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
楚江:指楚江流域,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江河。
空晚:空旷的晚上,指孤独寂寞的夜晚。
怅离群万里:感到离群独处,与世隔绝,万里之遥。
恍然惊散:突然惊醒,烦扰散去。
自顾影:只顾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
欲下寒塘:想要走向寒冷的池塘。
正沙净草枯:形容景色荒凉,草木枯萎。
水平天远:水面和天空的平面距离很远,形容广阔。
写不成书:形容无法用文字表达。
只寄得、相思一点:只能表达出一点思念之情。
因循误了:因为拖延而错过了机会。
残毡拥雪:指残留的绸缎被雪覆盖。
故人心眼:指思念故人的心情。
旅愁:旅途中的忧愁。
荏苒:时间过得很快。
谩长门夜悄:形容长门寂静无声。
锦筝弹怨:指弹奏着悲伤的锦筝。
想伴侣:想念伴侣。
犹宿芦花:还住在芦花丛中。
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曾经想着在春天前走,但路途可能会改变。
暮雨相呼:暮色中的雨声相互呼应。
怕蓦地、玉关重见:担心突然再次见到玉关,引起思念之情。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形容夜晚的景象,燕子归巢,画帘半掩。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解连环·孤雁》是一首宋亡后时期的咏物词,以孤雁为主题,寄托了作者对家国沉沦、漂泊生活的深情抒发。这首词的构思非常巧妙,细腻地描绘出孤雁失群后的孤独、凄冷和惆怅之感。作者以孤雁为代表,表达出自己的孤独与无助,反映出当时宋遗民的生活体验和感触。
在词的上阕中,作者先写出孤雁失群的惨状,接着通过“楚江空晚”来营造出一种暗淡、空旷、寂寥、肃杀的境界,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这一句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孤雁的孤独和无助。通过四个字的写作手法,作者成功地传达了一种特定的审美感受,让读者能够通过视觉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总之,《解连环·孤雁》这首咏物词不仅构思巧妙,而且语言精湛,体现出了作者张炎深厚的艺术功力。通过借物抒情,他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漂泊之苦以及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这首词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赏析详情»
鉴赏:
《解连环》是一首描写孤雁的宋词,由张炎所作。这首词以巧妙的用典、铸语新警、婉曲蕴藉等方式,将孤雁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将孤雁和遗民形象相融相合,增强了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因此,作者张炎也被称为“张孤雁”。
这首词的特色在于其含蓄而深刻的表达,特别是“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的描写,用“鸿雁传书”典故婉转地表达出作者深沉的离愁之情。这句话在历代评点中多次受到好评,显示了这首词的文学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爱国诗词地位的提升,这首词的入选率也大幅提高,成为经典名篇之一,入选了30种现当代选本。同时,网络上对这首词的关注度也很高,链接数达到4.6万余次,列单榜第三十四位。最终,这首词成功晋身宋词百首名篇榜,名列第九十八位。
总之,《解连环》是一首优美、含蓄、深刻的宋词。它通过孤雁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离愁之情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寒塘(hántáng)——指冬季结冰的河湖、泉水;草枯沙净(cǎo kū shā jìng)——草木干枯,土地贫瘠。
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补充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炎简介: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为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是“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他的著作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