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及注释:
你问我回来的时间不确定,夜雨涨满了秋池的水。
何时能一起剪西窗的烛光,再谈巴山夜雨的时光。
注释:
君:指对方,即诗中的问话者。
归期:回家的时间。
巴山:指四川省的巴山地区。
夜雨:夜间下的雨。
涨:水位上涨。
秋池:秋天的池塘。
共剪:一起剪。
西窗烛:指放在西窗上的烛台。
却话:再谈论。
时:指时间。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诗人故事:
在唐朝的长安城,有一位文学家,
名为李商隐,诗词曲赋俱佳。
虽然他容貌俊美,却不善言辞,
只能通过笔端表达当时的心情。
多年以来,他外出任职,游历四方,
与妻子相隔万里之遥,心中满是牵挂。
终于回到长安,但也只是担任些微末的职务,
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他不得不破釜沉舟。
他找到了自己的老师令狐绹,
恳求他的帮助,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令狐绹却因为李商隐与李党有关,
一口拒绝了他的请求,让他倍感高岭之苦。
重阳节那天,李商隐来到了令狐绹的家中,
在客厅留下了一首令人感慨的诗篇。
这首诗写到了他长期思念妻子的感受,
以及对未来追求事业的期待和渴求。
令狐绹看到这首诗之后,深感惋惜,
想起了两人昔日的情谊,也没忍心拒绝。
于是,他将李商隐补为太学博士,
让他在文坛上扬名,成为一代名士。
李商隐的诗文,名扬天下,
白居易也对他的诗句赞不绝口。
甚至开玩笑说要给他当儿子,
可见其对李商隐的欣赏之高。
白居易去世几年后,李商隐的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婴,
为纪念白居易,他把孩子取名为“白老”。
这个名字,既是对白居易的纪念,
也是对李商隐才华横溢的肯定。
诗人故事详情»
赏析:
子就离世了,这首诗也成为他们爱情的绝唱。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一首伤感抒情小诗,传达着诗人在巴蜀流连异乡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这首四行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恋人间深情厚爱,情感高度集中,引起读者共鸣。整首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通过巴山夜雨的自然景象来营造出诗人怀念妻子的场景,将现实与回忆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诗中的“何当”设想之词,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和读者对未来的期待。
此外,诗歌的表达手法也值得关注。李商隐运用了回文、反复、设想等手法,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话”二字,即回望巴山夜雨的回忆;“何当”则暗示了未来的期待,结构上与“归期未有期”形成了呼应。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也深化了内在的表达力。
总体来说,《夜雨寄北》是一首情感深刻、意境优美的爱情小诗,通过简练凝练的语言,将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向读者传递。它不仅是李商隐所写爱情诗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赏析详情»
写作背景:
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据说是在巴蜀时期所作,但关于诗中“君”的身份已有不同的解释。在《万首唐人绝句》中,这首诗被题为《夜雨寄内》,冯注称其为“语浅情深,是寄内也”。但集中寄内诗标题并不明确,因此还有人认为应该作为“寄北”之作。此外,岑仲勉曾力证商隐可能并没有去过巴蜀。到底这首诗是何时何地创作的,以及“君”的真实身份如何,至今仍存在争议。
这首诗情感真挚,文字平易自然,感人至深。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景物描绘,表达了作者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整首诗回环往复,感情也像秋雨一样连绵不断,引人深思。李梦阳形容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此诗的清空微妙也表现了这种特点。同时,这首诗也是玉溪集中第一流,备受赞扬。
总之,尽管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存在争议,但它的情感描写和文字表达确实让人深受感动,成为不朽的文学佳作。
写作背景详情»
煮酒论诗词:
好,我来为您写一篇煮酒论诗词。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黄昏独倚西窗,抚琴悠然自得。
夫妻言笑乐,共享余年盼团圆。
看南楼花落尽,诉北风叶飘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赤壁煮酒论英雄,狂歌诉尽江山泪。
倩谁共舞凉州月,把酒留欢不成眠。
这首《夜雨寄北》情深意浓,令人回味无穷。李商隐的诗作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却蕴含着无限深情于无华的词语之中。首句“君问归期”由对面写起,是传统写法。下面的回答“未有期”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连自我的归期都无法把握的伤感,让人深深感受到作者此刻的孤独与思念。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跳出夫妻间的对话,转而写眼前景。它一方面点明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秋天、雨夜、巴山,这就是诗人独处的凄凉之地。另一方面,它也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后两句则由眼前孤寂之苦所引发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诗人只能在凄风苦雨中一个人承受孤单寂寞,但是他想象到在将来,夫妻二人已团聚于家园,在西窗之下,整夜叙说着现在这段难熬的时光,又是何其快乐!
望南楼花落尽,嘶北风叶飘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两句诗蕴含更多的哀愁和绝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无奈。而将“赤壁煮酒论英雄”和“倩谁共舞凉州月,把酒留欢不成眠”两句引入,则更加丰富了情感的层次和深度,展现出诗人的豪迈与英雄气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家庭和情感的思念和渴望,展现出他崇高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煮酒论诗词详情»
赏析五:
商隐的诗歌一直被人们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这首《夜雨寄北》深情而朦胧地寄托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贴近现实生活,描绘了一个思念故乡和妻子的人流连在陌生异乡的夜晚,倾听雨声,依依不舍的离别的情景。通过形象具体的描写,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中巴山的描写,生动描述出大自然的壮美,令人为之惊叹。与此同时,作者也加入了自己的独特视角,从此使得诗歌更具生命力。李商隐的诗歌多情而富于变化性,他用个人的感性认知提炼出丰富的情感,这也是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原因。
此外,这首诗还呈现出真挚的婚姻情感,让人产生共鸣。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表白出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这些情感不仅体现了李商隐的真情实感,也表达了对世俗的批判。这些诗歌中强烈的浪漫情怀常常被解读为李商隐反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代表,而在今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文化魅力。
总之,李商隐这首《夜雨寄北》一如他的其他作品,通过简洁而精湛的语言和画面,传递出深思熟虑和真诚的情感,成为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和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赏析五详情»
赏析四:
在这首李商隐的近体诗《夜泊牛渚怀古》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整首诗只有四句,但是每一句都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使人在短暂的阅读时间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
诗中的“巴山夜雨”成为全诗最为深刻的意象,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诗人此时的背景,突出了孤独、寂寞的氛围。巴山代表蜀地,该地当时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之地,加上秋雨纷飞,诗人的彷徨之心即刻显现。第二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表达了诗人的想望之情,带有几分渴望和憧憬。
此外,诗中还有“秋水已满”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湖泊中秋雨不断的场景。而诗末“身无归处,凭栏惆怅谁会知”的落寞之情,则更加深化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李商隐的近体诗展现了一个青年在陌生的异乡里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无论是在表达情感还是描绘意象上,李商隐都显得深情、细腻、含蓄,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情感和世俗的压迫。
赏析四详情»
赏析二:
《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抒情短章,描述了诗人与妻子相隔遥远,思念爱人的深情。这首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通过形象地描绘巴山夜雨的场景,诗人在想念妻子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在异乡漂泊的愁苦和归期未卜的不安。
诗人用“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将妻子的问题一语破的回答了,表达了自己无法确定归期的苦闷,同时也更加强调了因为距离而产生的思念之情。接着使用“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将巴山夜雨作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地引出了对妻子的怀念之情,使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真挚动人。
此外,该诗还运用了多重反复,既体现了空间的对比,又体现了时间的回环跳跃。通过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总之,《夜雨寄北》这首诗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让人感受到了李商隐的真挚情感和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同时,它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这首《夜雨寄北》堪称经典之作,令人为之动容,令人久久难忘。
赏析二详情»
赏析三: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创作的《夜泊牛渚怀古》。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离别妻子的思念和未来的期许。诗中使用了众多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诗代信等,表现了诗人深刻的内心感受。具体来说:
首先,诗人通过“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开篇点题的语句,暗示了诗人无法确定回家的时间,因此感到无限的思念和煎熬。而接下来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则是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离人的思念。这个景象似乎在诗人的心中刻画出了他多少日夜的孤独。这种描写恰恰也表现了李商隐在当时所处的环境。
其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团聚的美好幻想。在这里,李商隐运用了寄托情感的手法,标志着诗人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愿景。在这个美好的愿景中,他将与自己的妻子共享幸福时光,品味着一起度过的欢乐和生活点滴。
最后,“此时此夜不长好,自有音书绝寄。”这两句话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盼望。诗人意识到现在的煎熬是很难消解的,但是他仍然保持着一份信念和期许,所以这首诗充满了希冀和向往。
总的来说,在这首诗中李商隐通过一系列的形象描写和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他深切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的向往,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赏析三详情»
写作背景二:
李商隐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唐代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天生神笔”。这首诗《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所作,是一首悼亡家人、思念亲友的诗。虽然这首诗的题目有争议,但无法质疑的是这首诗的意境极其凄婉,情感深沉,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动。
在《夜雨寄北》中,李商隐借助夜雨寄托自己悲痛的心情。他用西风吹落梧桐树和雨声敲窗来形容自己的孤独和惆怅,发出了对远方亲友和已故妻子的思念之情。在诗中,他用生命燃烧的短暂寄托了对妻子的爱和追思,用毁灭的自然力量来表达自己的伤痛和无奈。
令人感动的是,李商隐以诗歌之美来超越生死的界限,以自己强烈的人生感悟来启示读者生命的意义。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他认为,人生如同夜雨一般短暂而无常,唯有通过传颂与诗歌,才可以永存于世界之中。
此外,《夜雨寄北》的艺术价值也不能忽略。李商隐采用了悲凉的意境和凄美的词句,平淡的文字却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将自己的思绪与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了这首诗里。他以朴素的文字,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动荡和悲伤,让这首诗无论在意境还是形式上都成为李商隐的经典之作,引领着后人探索诗歌之美。
写作背景二详情»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代表作品如《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乐游《嫦娥》原》《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