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君,也唤不应!
译文及注释: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悲伤的风声像阵阵呼啸,荒凉的烟雾掩埋着悲愤。碑文残缺不全,难以辨认。可知他是汉朝的君主,晋朝的臣子。
风云庆会已经消磨殆尽,都化作了北邙山下的尘土。即使是君主,也无法召唤回来;即使是君主,也无法召唤回来!
注释:
悲风成阵:指悲伤的风声像军阵一样排列有序。
荒烟埋恨:指荒凉的烟雾掩盖了人们的悲愤之情。
碑铭残缺应难认:指碑文残缺不全,难以辨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指这首诗的作者是汉朝的皇帝或王侯,但是在晋朝时期才被发现。
风云庆会:指风云变幻的盛大场面。
北邙山下尘:指在北邙山下沉寂无声,成为尘土。
便是君,也唤不应:指即使是皇帝或王侯,也无法回应人们的呼唤。
整体意思是,人生短暂,风云变幻,即使是权势显赫的人物,也难以逃脱生老病死的命运,最终都会沉寂于尘土之中,无法回应人们的呼唤。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一个诗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回顾历史上的兴衰交替。他深刻地体会到历朝历代的王朝兴亡交替是一个无休止的破坏过程,这个过程中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今天的赢家不仅夺走了输家的一切,而且将它们付之一炬。然而,谁又能保证赢家不会成为明天的输家呢?
这篇文章强烈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这些统治者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却对人民的疾苦毫不关心。他们裹挟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轮流成为赢家和输家的游戏,使整个社会乱象丛生。因此,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统治的不认同和批判。
这篇文章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认为输赢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历史的轮回将会抹平一切。相比之下,人们应该更加关注精神财富的积累,这种财富是不会轻易消失的,而且可以传承到后代,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智慧和思考。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精神财富的追求,这都是对人生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张养浩的怀古组曲《北邙山》一文,通过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透彻洞察,体现了作者的感慨与悲凉。文章的开篇,便渲染出一种凄怆悲凉的气氛,描绘了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享受了荣华富贵和风云庆会,死后却只能化为北邙山下的一抔土,表现出生死之间的无常和平等,以及人生的深刻无奈。文章的结尾,“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更是将这种无奈和悲凉的情感发挥到极致,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死和命运的无能感,令读者深感触动。
在另外一篇诗歌《一枝花》中,张养浩表现了他对群众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宏大抱负。面对着民众的灾难和政府的无力救助,他恨不能将野草变成谷粒,将河沙变成金珠,直至使每家每户都能富裕起来,更能使他自己不枉受天的眷顾。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正是张养浩崇高人格的真实写照。他不仅通过个人奋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深刻反思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不足,试图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加强政府的应对能力,缓解灾害带来的痛苦。
总的来说,张养浩的怀古组曲《北邙山》和诗歌《一枝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之一。它们不仅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刻思考和理性探索的素养和艺术能力,更彰显出他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具有的风范与气魄。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文化传承的厚重性和人文关怀的深度,对于我们的社会建设和个人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鉴赏详情»
注释:
北邙山是中国著名的山峰之一,虽然在高度方面并不出众,却因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备受瞩目。有着6个朝代、24位帝王的陵墓和墓志铭,如东汉时期的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汉最后一任皇帝刘禅以及西晋司马氏等都长眠于此。据说甚至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也选择了这里作为他们灵魂的归宿。
碑铭指的是碑文和铭文,其中有韵的叫做铭。在《后汉书·翟酺传》中就提到:“酺免后,遂起太学,更开拓房室,学者为酺立碑铭於学云。”也就是说,在古代,碑铭是为了纪念与记录某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而设置的,铭文往往精致而具有文学价值。
注释详情»
张养浩简介: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兼有文学才能,诗文均有作品,但以散曲著称。他的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