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译文及注释:
切切秋虫万古情:清脆的秋虫声,流传了千古的感情。
灯前山鬼泪纵横:在灯光下,山鬼的泪水纵横流淌。
鉴湖春好无人赋:美丽的鉴湖春天,却没有人赋诗。
岸夹桃花锦浪生:河岸边夹杂着桃花,波浪如锦缎般生动。
注释:
切切: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秋虫:指秋天的虫子,如蟋蟀、蝉等。
万古情:形容秋虫的鸣叫声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寓意万古长存的情感。
灯前:指照在灯光下。
山鬼:传说中山中的鬼怪。
泪纵横:形容山鬼哭泣的样子。
鉴湖:地名,指浙江省湖州市南部的鉴湖。
春好:形容春天的景色美好。
岸夹:指河岸两旁。
桃花:指桃树开花。
锦浪:形容水波如锦缎般绸缎。
生:形容水波翻滚。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在评论孟郊和李贺的诗歌风格时所写的。首先,引出了古今悲情的泛叙,将这类相似的诗人置于一片悲愁哀苦的境界中。孟郊和李贺都是诗风幽冷的诗人,他们在穷愁之余,虽然作诗苦吟,但是在元好问看来,他们的诗境却过于幽僻凄婉,与元好问崇尚壮美、崇自然之旨相背,故元好问讥评之。
接着,诗中出现了“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的句子。这句话是就诗境而言的,用来形容鉴湖春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描绘能力。其中“夹岸桃花锦浪生”这一词汇源自李白的《鹦鹉洲》诗句,可以看出,元好问虽然不赞同孟郊和李贺的诗歌风格,但并不排斥他们借鉴前人的做法,只是要求他们不要太过幽冷迂腐,尽可能地展现自然之美。
总体来说,这首诗评论了孟郊和李贺的诗风,并表达了作者对壮美、自然之旨的崇尚和追求。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描绘能力。
赏析详情»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