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其六》拼音译文赏析

  • lún
    shī
    sān
    shí
    shǒu
    ·
    liù
  • [
    jīn
    ]
    yuán
    hǎo
    wèn
  • xīn
    huà
    xīn
    shēng
    zǒng
    shī
    zhēn
    wén
    zhāng
    níng
    jiàn
    weí
    rén
  • gāo
    qíng
    qiān
    xián
    zhēng
    xìn
    ān
    rén
    bài
    chén

原文: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译文及注释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心中所想所感,画出来的总是不真实的,写的文章还不如不让人看见。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高尚的情操,千古不变,闲居中写下的赋文,争取让人信服,不拜倒在路上的尘土中。
注释:
心画心声总失真:指写作时,内心所想所感难以完全表达出来。

文章宁复见为人:指写作的目的在于让人们看到,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

高情千古闲居赋:指写作时要有高尚的情操,不为功名利禄而写,而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争信安仁拜路尘:指写作要有真实可信的内容,不要为了迎合时尚而虚假炫耀。同时也表达了写作者不求名利,甘愿拜路尘,即愿意走路而不乘车马。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中,元好问对诗歌创作和人的本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他通过评论潘岳的诗歌作品,揭示了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即言行不一的问题。潘岳的作品虽然描绘了自己高洁的情志和忘怀功名的精神,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趋炎附势、钻营利禄、谄媚权贵的无耻小人,这种反差让元好问深感震惊和不解。 元好问认为,识人不能仅凭诗文,还要看其言行是否一致,心口是否如一,因此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并不一定靠谱。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有时也会出现假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复杂的矛盾现象,善于识别假象,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元好问的观点具有启迪意义,为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这篇文章对人类思想史上的“诗与人不统一”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元好问用他自己对于潘岳的针砭之语,揭示了人类的表里不一,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并不罕见,我们需要善于辨别真假,用清晰的眼光观察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赏析详情»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