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及注释:
邹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她的住所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喜欢在墓地间玩耍。孟母说:“这不是我想让你生活的地方。”于是搬家,住在市场旁边。孟子又喜欢在那里看商人卖东西。孟母又说:“这也不是我想让你生活的地方。”于是又搬家,住在学宫旁边。孟子在那里玩耍时,会摆设祭品,礼让进退。孟母说:“这才是我想让你生活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那里。孟子长大后,学习了六艺,成为了大儒。君子们认为孟母善于逐渐引导孟子成长。
注释:
邹孟轲母:孟子的母亲,姓邹,名孟轲。
号孟母:孟子的母亲有一个别名,叫做孟母。
舍近墓:住在墓旁边的房子里。
嬉游:玩耍。
墓间之事:在墓地里玩耍。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这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
舍市旁:搬到市场旁边的房子里。
贾人炫卖之事:贩卖商人炫耀自己的商品。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这也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
徙居:搬家。
学宫之旁:学校旁边的房子。
设俎豆:摆设祭祀用的器具和食品。
揖让进退:礼貌地互相让步。
真可以处居子矣: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
学六艺:学习六种技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卒成大儒之名:最终成为了一位大儒,名声很大。
渐化:逐渐引导、教育。
译文及注释详情»
故事:
孟子的母亲倪氏一直是他成长路上的精神支柱,母亲用自己的智慧尽力支持孟子成长。在孟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开始关注他的学习情况,并希望他能够好好读书上进,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人才。倪氏十分辛苦地工作,全心全意支持着孟子,但是孟轲却因为好玩而逃学,让母亲很是担忧。
在孟母第三次搬家后,孟轲的生活开始有所改变。住在学堂旁边的他听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唱诵声,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但是,这不代表孟轲不调皮了。尽管他参加了学校的学习,但孟轲仍然喜欢跑来跑去,不听老师的教导,甚至逃学。当孟母发现这一切时,她非常失落。
孟母知道她的儿子有天赋和才华,因此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她担心他将错过成为有用之人的机会。她意识到,如果她不采取措施,她的儿子将无法充分发挥他的优势和才能。因此,她向孟轲描述了一条比喻,这个比喻使孟轲开始认真思考。
孟母告诉他:“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对孟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母那随手拿起的剪刀让他想起了一个事实:如果他不努力读书,他将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并将在未来失去机会。这让他开始感觉到责任和成就感,并开始更加认真地学习和成长。
孟子从此更加专注于学习,不再游戏和逃学。他的母亲的行动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培养了他的领导才能,也成为了他们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个故事说明了母爱的力量和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故事详情»
启发: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非常重要。一个令人感到温馨和温暖的环境,如美丽的自然风光、高雅的文化氛围、友好的社会氛围等,都能够给人们带来探索和享受生命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环境可以包括个人空间、居住环境、社交圈等。它们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这也意味着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
然而,相反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糟糕的环境也可能会淹没才干和天赋。这种环境会给人带来压抑和抑制,导致个体能力和潜力无法发挥。比如,如果让一个婴儿与野狼一起生活,他长大后就可能具有野狼的某些生活习性。
社会环境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文化、教育、家庭背景等方面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例如,中国古代大学问家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这也表明了在人类的成长中,一个良好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塑造人们的人格和个性,还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去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提高社会素质。无论是在家庭、学校、社区还是国家层面,我们都应该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提升其品质,让人们在舒适、安全、温馨的环境中成长和生活。
启发详情»
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从西汉时期的《韩诗外传》到南宋时期的《三字经》,再到清代的学者陆续修订补充,都可以看到孟母教子的故事深入人心。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中,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被放在篇首,成为了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孟母教子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和美德赞颂中。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和西晋女文学家左芬分别作了《孟母颂》和《孟母赞》。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在《祭孟母文》中赞扬孟母的功德,认为“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这些都表明了孟母教子的深刻影响。
孟母教子将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品德教育方面,其教育观念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孟母所注重的品德教育,正是提倡“以德育人”、“生而知之”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同时,孟母教子的故事也成为了家长、教师和学生们的教育经典,被用来启示人们勤奋好学、尊重师长、遵守规矩等道德观念。
然而,封建统治者也试图将孟母教子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他们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孟母的威望,但也让孟母教子的故事失去了真实性和亲民性,成为了政治工具。
总之,孟母教子的影响是多方面而深远的。其所倡导的品德教育和教育观念,对中华文明乃至全人类的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其故事也成为了启发人们道德观念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源泉。
影响详情»
译文及注释:
孟子的母亲名字不详,世人常称其为“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学了一些祭拜等礼仪。他的母亲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让孟子学习做买卖和屠杀等生活技能。但母亲还是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成长,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让孟子学习官场礼节和进退之道。最终,孟母认为学宫旁边才是孩子成长的合适之地,并在此定居下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并不断为孟子寻找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为后来的孟子成为一位儒家大师奠定了基础。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向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风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