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译文及注释: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重点文字注释:
1. 早终:指早逝,提醒人们生命短暂,珍惜时间。
2. 鬼录:指阴间,意味着死亡。
3. 魂气:指人死后的灵魂。
4. 枯形:指死后的尸体。
5. 空木:指没有生命的树木,暗示死亡的无情。
6. 索父啼:指孤儿寻找父亲哭泣,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悲痛。
7. 良友:指好友,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深厚。
8. 得失不复知:指人生中的得失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面对它们。
9. 是非安能觉:指人生中的是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面对它们。
10. 千秋万岁后:指千年万载之后,提醒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
11. 谁知荣与辱:指谁能预知自己的荣辱成败,提醒人们要谦虚谨慎。
12. 饮酒不得足:指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13. 湛空觞:指空杯,暗示没有酒可喝。
14. 春醪:指新鲜的酒,暗示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15. 肴案:指酒席,表达了亲友的关怀和悲痛。
16. 昔在高堂寝:指曾经在高贵的家庭中生活,现在却死在了荒野之中。
17. 良未央:指死得太早,还没有享受完人生的美好。
18. 白杨:指白杨树,暗示死亡的无情和冷漠。
19. 马为仰天鸣:指马嘶叫,表达了对主人的思念和悲痛。
20. 幽室:指坟墓,表达了死亡的孤独和寂寞。
21. 千年不复朝:指坟墓已经存在了千年,再也没有人来祭奠。
22. 贤达:指有才德的人,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和怀念。
23. 各自还其家:指送葬之后,亲友们各自回家,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24. 托体同山阿:指死后的尸体归于大地,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译文及注释详情»
主题:
主题:陶渊明的晚年哲思——以《拟挽歌辞》为例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和哲学家,他的经典作品《拟挽歌辞》是他晚年六十三岁时创作的。这篇作品是陶渊明对自己死后亲友情况的设想,通过其中三首挽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并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作品中第一首挽歌描述了收殓情况,诗人通过儿女朋友的痛哭来刻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逝去的遗憾。同时,诗人也以豁达的态度宣扬“荣辱在前生,富贵非我愿”的哲理思想,认为死后已经没有荣誉与羞辱之分,只有人生苦短的感慨。
第二首挽歌则描写了出殡前的祭祀,通过亲人的哀伤和自己的黯然来表现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家园的眷恋。虽然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诗人依然感到遗憾不能饮酒,但他也深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真理,对死亡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一首挽歌则写下了葬礼的情形,诗人没有对幽冥世界进行猜测,认为死亡是不可逃避的。这与当时流行的追求神仙得道的风气不同,表明陶渊明本着理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妄想超凡脱俗,而是坚信一切都有其规律和必然性。
《拟挽歌辞》可以视为玄言诗,但与东晋流行的玄言诗有所不同。陶渊明注重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以感性的方式阐述理性的思考。他也在作品中透露出对家族荣誉和门第地位的重视,对子女进行训诫,体现出他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拟挽歌辞》是陶渊明晚年哲思的重要体现,通过对生死、家族、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看法,将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抒情诗歌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之一。
主题详情»
鉴赏: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一位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诗歌经典悠久,享誉千古。陶渊明的诗歌给人以自然、豁达、深刻的感受,其思想精深,内心丰富,不拘泥于传统,而是长于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直陈其事,不容滥俗。他的诗歌具有涵义深刻,表达真理的特点,故而能够精准地把意境表现出来。
陶渊明并非浮华之人,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生死的本质。在他所写的《形影神·神释》中,他清晰地描述了人生处境的艰难与无奈,吟咏出纵横天地间如同纵身大浪的人生状态。但即便处在这种困苦之中,他也能够尽情地享受其中的美好,并用“不忧亦不惧”这句话概括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同时,他还在此基础之上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种看似无畏的态度实则在表现出陶渊明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精准把握。
陶渊明的诗歌中,他的人生哲学贯穿始终,并以一种极为坦率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认为人生本是一场旅程,走完了就好,不必留恋世间,更不必害怕死亡。这种良苦用心的思考和深刻的文学表达,让读者从中汲取到了很多启示和思想反思。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诗歌的特点和思想内涵,希望读者能深入理解陶渊明的文学和思想,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人生视野。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生活在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正值魏晋南北朝乱世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政治混乱等原因,文人们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考验。陶渊明作为一个文学家,在这个时期的背景下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刻思想和内涵的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他超凡的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陶渊明的创作背景与其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一样,充满了悲剧性基调。这个时期的文学家们身处乱世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短促以及命运的无常,这些荒诞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短暂、死亡不可避免的感慨,并试图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此外,陶渊明的创作也受到了游仙和隐逸主题的影响,表现出对逍遥自在、返璞归真的渴望。他通过自己的写作,探索自我与自然、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力图超越现实的种种限制,达到一种精神上自由的状态。
在这个时期,药与酒成为了文人们创作时的灵感之源,生死主题也成为了文学上常见的主题之一。陶渊明的诗中也不乏对药和酒的赞美和借鉴,但他并不认为通过药和酒来逃避现实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他的创作更多的是从深处找寻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在不断探索中开拓出新的艺术境界。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创作背景是魏晋南北朝乱世时期的背景,他在这种背景下经历了人生的很多起伏,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学风格和独特的思想体系。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陶渊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里融入了大量田园牧歌元素,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下是对提供的内容的解释:
1. “嶕峣”:指山峰高耸的样子,形容山峰挺拔高大壮观。
2. “幽室”:古代常用此词指墓穴或坟墓,也有指深入山林、荒郊野外等偏僻处所的意思。
3. “向来”:表示刚才、刚刚、刚才过去不久等含义。
4. “或余悲,或已歌”:这句话中“或”表示多种可能性,“余”则表示作者本人,即“或我仍有悲伤,或我已经开始唱歌了”。
5. “何所道山阿?”:作者在此表达他心中的感叹。其中,“何所道”是一个反问,表示不知有什么可说的;“山阿”则是对山陵的亲切称呼。
注释详情»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任职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成为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