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院题名记》拼音译文赏析

  • jiàn
    yuàn
    míng
  • [
    sòng
    ]
    guāng
  • zhě
    jiàn
    guān
    gōng
    qīng
    zhì
    gōng
    shāng
    jiàn
    zhě
    hàn
    xìng
    lái
    shǐ
    zhì
    guān
  • tiān
    xià
    zhī
    zhèng
    hǎi
    zhī
    zhòng
    shī
    bìng
    cuì
    guān
    shǐ
    使
    yán
    zhī
    weí
    rèn
    chóng
    shì
    guān
    zhě
    cháng
    zhì
    shè
    xiān
    hòu
    huǎn
    zhuān
    guó
    jiā
    ér
    weí
    shēn
    móu
    míng
    zhě
    yóu
    jiān
    xiāng
    yuǎn
    zaī
  • tiān
    chū
    zhēn
    zōng
    zhào
    zhì
    jiàn
    guān
    liù
    yuán
    zhí
    shì
    qìng
    zhōng
    qián
    jūn
    shǐ
    shū
    míng
    bǎn
    guāng
    jiǔ
    ér
    màn
    miè
    jiā
    nián
    shí
    hòu
    zhī
    rén
    jiāng
    zhǐ
    míng
    ér
    zhī
    yuē
    mǒu
    zhōng
    mǒu
    zhà
    mǒu
    zhí
    mǒu
    zaī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译文及注释
古时候,谏官不分大小官职,从公卿大夫到工商,谁都可以谏言。汉朝建立后,才开始设立官职。

因为治理天下、管理四海众生、处理得失利病的事情,都落在一个官职上,所以这个职位的责任也非常重大。担任这个职位的人,要常思国家大事,不计个人小利;先解决紧急问题,后处理缓慢的事务;专心为国家谋利益,不为个人谋求。那些只追求名声的人,和追求个人利益的人,相差何其远!

天禧年间,真宗下诏设立六名谏官,责成他们履行职责。庆历年间,钱君将他们的名字刻在版上,但担心时间久了会模糊不清。嘉祐八年,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石头上。后来的人们会根据他们的名字评价他们:“某人忠诚,某人狡猾,某人直率,某人曲折。”唉,这些谏官可真是不易啊!
注释:
重点文字注释:

1. 谏:指进谏、劝谏,即对上级领导提出忠告或建议。
2. 公卿大夫:指古代的高级官员,包括公、侯、卿、大夫等。
3. 工商:指普通百姓、商人等。
4. 汉兴以来:指汉朝建立以后。
5. 始置官:指开始设立专门的谏官职位。
6. 四海之众:指全国人民。
7. 萃於一官:指汇聚在一个官职上。
8. 任:指职责、责任。
9. 志其大,舍其细:指注重大事,不计小节。
10. 先其急,后其缓:指先处理紧急的问题,再处理不紧急的问题。
11. 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指专心为国家谋利益,不谋求个人私利。
12. 汲汲於名:指追求名誉。
13. 汲汲於利:指追求利益。
14. 天禧初:指北宋真宗年号天禧初年(1017年)。
15. 真宗:指北宋真宗赵恒。
16. 谏官:指专门负责进谏的官员。
17. 庆历中:指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
18. 钱君:指北宋宰相钱俶。
19. 版:指刻有文字的木板。
20. 光恐久而漫灭:指怕文字久了就会模糊不清。
21. 嘉祐八年:指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
22. 刻於石:指将文字刻在石头上,以便长久保存。
23. 历指:指按照历史年代顺序列举。
24. 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指后人对谏官们的评价,有忠诚、有狡猾、有直率、有曲折。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本文是一篇评析,主要讨论谏官的职责与重要性。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和政治人物,作者司马光为我们阐释了他非常重视谏官制度,认为向皇帝进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事情,因此应该设立专门的谏官。 在文章中,作者强调了谏官的责任和重要性,这要求谏官必须具备谨慎和忠诚的品质。另外,他还提出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上,以便后人和当时的人们监督,这也是对谏官责任的凸显。 作者的观点体现了他敢于直谏,不阿谀奉承的精神,同时举忠斥奸,不为身谋,这也是他一贯的风格和追求。在《谏院题名记》中,作者更是强调了谏官应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这一思想深受人们的推崇和传颂。 另外,作者的品德也值得我们称道。他以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态度受到了历代人们的尊重和推崇。 总之,这篇文章生动地论述了谏官职责和其重要性,并充分展现了作者敢于直言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正义精神,更加凸显了司马光高尚的品德风范。 评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在古代,没有专门被任命来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都可以规劝君王。直到汉朝兴盛开始,才有了谏官的称号。谏官们承担着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百姓、国家社稷的得与失、优势和弊病都交萃于自己身上,让其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的责任。如此重要的责任,要当好一个谏官,就应注意重要的方面,而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作贡献而不要将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前面。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一定会在利益方面贪图。成为一个合格的谏官,需要注重以上所述。 在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立谏官六名,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庆历中期,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因为时间长了,名字会被磨灭掉,于是在嘉祐八年,谏官的名字被刻在石头上。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个对着谏官的名字议论道:“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偏邪。”这让人深感警惕啊! 译文及注释详情»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