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柳拖金缕,着烟浓雾,濛濛落絮。凤皇舟上楚女,妙舞,雷喧波上鼓。
龙争虎战分中土,人无主,桃叶江南渡。襞花笺,艳思牵,成篇,宫娥相与传。
译文及注释:
柳枝垂拖着金色的丝线,笼罩在浓雾和烟雾之中,漫天飘落着轻柔的絮毛。凤皇舟上的楚国女子,舞姿妙曼,雷声隆隆,鼓声震天。龙虎争斗,争夺中土,人民无主,只能渡过桃叶飘荡的江南。折襞的花瓣上,写满了艳丽的思念,成为了宫廷女子们相互传颂的佳话。
注释:
柳拖金缕:柳树上挂着像金线一样的细长枝条。
着烟浓雾:河面上弥漫着浓浓的雾气。
濛濛落絮:空中飘落着细小的雪花或棉絮。
凤皇舟上楚女:指乘坐凤凰船的楚国女子。
妙舞:优美的舞蹈。
雷喧波上鼓:指船上的鼓声和雷声交织在一起。
龙争虎战分中土:形容战争激烈,像龙虎争斗一样。
人无主:指战争中人民没有统治者。
桃叶江南渡:指历史上著名的桃花园三结义故事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花园结义后,乘船渡过江南。
襞花笺:指折成褶子的花瓣形纸笺。
艳思牵:指美丽的思绪牵动心灵。
成篇:指写成一篇文章。
宫娥相与传:指宫廷女子相互传递文学作品。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本文将对孙光宪的词作《秦淮忆旧》进行评析。
《秦淮忆旧》是一首怀古之作,上片描绘了秦淮河上歌舞升平的景象,下片则呈现了中原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局面。这种反差式的写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下片中,孙光宪用王献之送爱妾渡江的典故来隐约地嘲讽了东晋王朝偏安江左、不图统一大业的腐败政治。这一部分文字表达了作者盼望实现统一大业的思想。
整首词出彩之处在于作者通过对比,使得描写秦淮河上繁华景象和描写中原动荡局势之间的反差更加鲜明,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王献之的典故,更加丰富了词表达的内涵。作者的笔触流畅自然,抒情优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此外,作者还通过这首词展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他希望能够实现统一大业,结束中原地区的动荡不安,使得整个国家都能够繁荣昌盛。这正是当时社会需要的一种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
总的来说,孙光宪的《秦淮忆旧》在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不仅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反思历史、思考现实,并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追求统一大业的精神。
评析详情»
注释:
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内容整理的补充注释:
1. 落絮:指杨树上掉落下来的白色花丝。
2. 楚女:泛指江汉一带的女子,楚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其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和安徽等省份。
3. 凤皇:又称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常常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4. “雷喧”句:这是描述战斗场面的一个意境,指在战斗中,人们用力打击战鼓,发出轰鸣的噪音,仿佛雷声在耳边响起,形象生动。
5. 龙争虎斗:形容争斗异常激烈或者强者之间的竞争。
6. 中土:泛指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
7. “桃叶”句:这里指士大夫们纷纷南渡,用的是晋王献之送其爱妾桃叶渡江的典故来讽刺时事。《古今乐录》中有这样一段注解:“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其中“子敬”是王献之的字,他的妾叫桃叶,其妾之妹叫桃根。王献之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曾送其妾而作歌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来,人们称此渡口为“桃叶渡”,并称这首歌为《桃叶歌》。
8. 襞花笺:折叠成褶皱形状的彩笺。其中“襞”是指衣服上的褶子线条,这里作动词用,表示折叠的意思。
注释详情»
孙光宪简介: 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属鸡,出生在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中,又有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孙光宪的作品多以山水描写为主,描绘出自然风光的美丽,并以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的诗文有节奏感,抒发出深沉的思想,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