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及注释:
满衣血泪与尘埃,衣服上沾满了血泪和尘土,
乱后还乡亦可哀。战乱结束后回到家乡,也是悲哀的。
风雨梨花寒食过,经历了风雨和梨花飘落的寒食节,
几家坟上子孙来?有几家坟墓上有后代前来祭拜?
注释:
满衣血泪与尘埃:形容战争中的惨烈场面,士兵们满身是血、泪水和尘埃。
乱后还乡亦可哀:指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回到家乡,但家乡已经被战争摧毁,亲人也已离世,因此回家也是一种悲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人们会去祭扫祖先。这句话指的是在寒食节期间,天气寒冷,梨花在风雨中凋谢。
几家坟上子孙来?:指的是寒食节期间,人们会去祭扫祖先的坟墓,但是因为战争的影响,有些家庭的坟墓可能已经被毁坏,或者没有子孙来祭扫。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素养的诗人,他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的时候,被春雨濡湿,身上沾满泥土和雨露,面对这样的景象,他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令人感叹的诗篇。
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这正是祭祖的好时节。诗人和陈秀才归乡祭拜,身穿朴素,行色匆匆,仿佛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和思念之情。面对这样的情景,诗人不禁心生感慨,深切地表达了对祭祀和故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描绘第一句“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切实地把我们带到了祭祖的现场。此时,天色阴沉,春雨纷飞,清明节的冷清和肃穆洋溢在祭祀场地里,给人们留下一种深深的印象。
接下来,“风尘仆仆”四个字,更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行人的艰辛旅程。他们冒着风雨,穿越泥泞的道路,抵达祖墓所在地。“满身泥土尘埃和雨露”,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混沌而难以预料的情感,它似乎反映了生命的无奈和不可控制。
细节描写中,诗人把握了人物外貌、活动场景等方面的细节,再配上他对事物感悟的深入剖析,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审美效果。最后,“行色匆匆”的描述,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先的缅怀之情。这种语言的表现力及其气势恢宏,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的祭祀活动进行生动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祖先和亲情的深切思念之情,让人不由得感叹诗人的文学才华和情感深度。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bǔ lèi chén āi),意思是一位经历战争的人,在战争中经受了种种痛苦,全身上下都充斥着血、泪和灰尘的痕迹。
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说明战争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伤害。
风雨中梨花落尽了(lí huā luò jìn le),寓意悲壮。这句话指的是梨花在遭受风雨摧残后凋谢,暗示了人们在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和摧残。
寒食节也过去了(hán shí jié yě guò qù le),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清明节前的一个节气,通常在四月初七或初八,人们在这一天要禁火禁荤,只吃冷食。这里用“寒食节”作为代指,表示时间已经过去了,强调时间的流逝。
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qīng míng sǎo mù de shí hou,yǒu jǐ hù rén jiā de fén mù hái huì yǒu hòu rén lái jì bài ne?)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左右,人们会去祭奠先人,扫墓纪念。而这里则提到“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指的是因为战乱导致的人员伤亡,可能会有一些家庭没有后代,或者是后代也因为战乱牺牲了,无法再来祭拜先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他的著作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