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岳王墓》拼音译文赏析

  • diào
    yuè
    wáng
  • [
    míng
    ]
    gāo
  • shù
    zhī
    xiàng
    beǐ
    fēng
    shí
    nián
    hèn
    yīng
    xióng
  • bān
    shī
    zhào
    lái
    sān
    diàn
    殿
    shè
    shū
    yóu
    shuō
    liǎng
    gōng
  • meǐ
    shàng
    fāng
    shuí
    qǐng
    jiàn
    kōng
    juē
    gāo
    miào
    zàng
    gōng
  • xiá
    lǐng
    shàng
    jīn
    huí
    shǒu
    jiàn
    zhū
    líng
    bái
    lòu
    zhōng

原文: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译文及注释
大树没有枝向北风,十年的遗恨让英雄哭泣。
班师的诏书已经到了三殿,射虏的书信还在说着两宫。
每次想起谁曾请我拔剑,只能空嗟叹高庙自藏弓。
现在回首栖霞岭,却不见诸陵在白露中。
注释:
大树无枝向北风:大树失去了枝叶,向着北风摇曳。

十年遗恨泣英雄:十年来,英雄们的遗恨之情令人感动落泪。

班师诏已来三殿:班师诏是指皇帝下达的撤军令,三殿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射虏书犹说两宫:射虏书是指向边疆派遣的军队的命令书,两宫是指皇帝和皇后。

每忆上方谁请剑:每当回忆起上方的人请出剑来,心中感慨万千。

空嗟高庙自藏弓:空叹高庙自己藏着弓箭,无法为国家出力。

栖霞岭上今回首:回首望去,站在栖霞岭上。

不见诸陵白露中:看不到诸陵墓地中的白露,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久。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吊岳王墓》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念之作,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作于何年已不可考,但作者可以说是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 首联“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描绘了岳飞墓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深的悲痛。通过大树失去了树枝,摇曳着向南方,反映出对岳飞英勇牺牲的不舍和遗憾。这是全诗中唯一写到诗人所见的岳飞墓的,尽管只此一句,却是极传神之处。关于树枝南指,读者可以借助想象去观照这一非现实却超越了现实的艺术境界。这一境界寄托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接下去的“十年遗恨泣英雄”更是慷慨悲凉之笔。高启于岳飞墓前,望着树枝南指的大树,想起了令人痛心的往事,于是无限悲愤,见于笔端。这里诗人情感深沉,用深情的笔调表达了对岳飞英烈壮烈牺牲的哀思之情。 第三、四句“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官”,揭示了南宋政治的前途,以及一些投降者与抗敌的对比。文字上看,意思是说朝廷已经岳飞下了班师的命令,而韩世忠仍然投书斥军,表达其恢复之决心。这一联强调了南宋政治的高度概括。 第五、六句“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则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通过提到“朱云请上方宝剑铲除佞臣”,和“被诬灭族的英雄韩信”,诗人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批判声音,对当时的时局表示不满,对历史中的英雄进行缅怀和赞赏。 总之,《吊岳王墓》深情地悼念了岳飞这位英雄,歌颂了他为国捐躯的精神和奉献,表达了作者对于沉重历史负载的思考和怀念之情。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不可多得的经典篇章。 鉴赏详情»


注释
岳飞是南宋著名将领,也是民族英雄,其墓被称为岳王墓,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栖霞岭上。以下是对其他名词的解释和注释: ⑵三殿:指朝廷中的三个主殿,即太庙、太常寺和太学。 ⑶两宫:指南宋时期被金朝俘虏的徽宗和钦宗,他们被迫居住在金朝的宫中,故称为“两宫”。 ⑷高庙:是指赵构的庙宇,庙号为高宗,故得名高庙。 ⑸栖霞岭:是一个位于杭州西湖滨边的山丘,也是岳王墓所在的地方。 ⑹诸陵:指南宋时期六个皇帝的陵墓所在地,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东北方向的宝山(又称攒宫山)。 注释详情»


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他的著作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