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咏菜花》拼音译文赏析

  • qìn
    yuán
    chūn
    ·
    yǒng
    cài
    huā
  • [
    qīng
    ]
    chén
    weí
    sōng
  • biàn
    guān
    qiáo
    táng
    zhèng
    xìng
    saī
    tiān
    liǔ
    qiǎn
    ěr
    qīng
    xiù
    cái
    tiǎo
    luó
    qún
    xiǎo
    zhaī
    qíng
    qīn
    fáng
    fēng
    liú
    shèn
    yìng
    fěn
    hóng
    qiáng
    piàn
    é
    huáng
  • céng
    jīng
    xiè
    chǎng
    què
    kōng
    yuán
    suǒ
    yáng
    zòng
    feī
    huā
    feī
    cǎo
    lái
    dié
    nào
    yān
    guàn
    yǐn
    fēng
    máng
    meǐ
    dào
    nián
    shí
    huā
    jiāo
    chù
    guān
    yāo
    táo
    duàn
    cháng
    chén
    yín
    jiǔ
    luò
    hóng
    hǎi
    liú
    chūn
    jiāng

原文: 极目离离,遍地濛濛,官桥野塘。正杏腮低亚,添他旖旎;柳丝浅拂,益尔轻飏。绣袜才挑,罗裙可择,小摘情亲也不妨。风流甚,映粉红墙低,一片鹅黄。
曾经舞榭歌场,却付与空园锁夕阳。纵非花非草,也来蝶闹;和烟和雨,惯引蜂忙。每到年时,此花娇处,观里夭桃已断肠。沉吟久,怕落红如海,流入春江。


相关标签:写花婉约咏物写人

译文及注释
极目远望,四周雾气缭绕,官桥野塘。正是桃花盛开时节,增添了美丽景色;柳丝轻拂,更显得轻盈飘逸。绣花袜子刚刚挑选好,罗裙也可随意选择,摘花赏景也不妨碍。风景如此优美,映照在粉红色的墙上,形成一片鹅黄色的美景。

曾经在舞榭歌场翩翩起舞,如今却被困在空荡荡的园中,看着夕阳西下。虽然不是花草,却也有蝴蝶飞舞;和着雨雾,常常吸引着蜜蜂忙碌。每到年时,这娇艳的花儿,让人感到心碎。沉思良久,担心这些落红如海的花瓣,会被冲入春江之中。
注释:
极目离离:远远望去,模糊不清。
遍地濛濛:到处都是雾气。
官桥野塘:官道上的桥和野外的池塘。
正杏腮低亚:形容女子的姿态,脸颊微微下垂。
添他旖旎:增添她的妩媚风情。
柳丝浅拂:柳树的细枝轻轻拂过。
益尔轻飏:使你更加轻盈地飘荡。
绣袜才挑:刚刚绣好的袜子。
罗裙可择:可以挑选的轻薄丝绸裙子。
小摘情亲也不妨:可以摘些花来赠送亲友。
风流甚:非常风流。
映粉红墙低:倚着粉红色的墙壁。
一片鹅黄:一片淡黄色。
舞榭歌场:古代的娱乐场所,供人跳舞和唱歌。
付与空园锁夕阳:把美好的时光留在了空荡荡的园子里。
纵非花非草:即使不是花草。
也来蝶闹:也会有蝴蝶飞舞。
和烟和雨:伴随着雾气和雨水。
惯引蜂忙:常常吸引着蜜蜂忙碌。
此花娇处:这朵娇艳的花儿。
观里夭桃已断肠:在观赏这朵花的时候,看到了已经凋谢的桃花,感到十分伤感。
沉吟久:沉思良久。
怕落红如海:担心落下的花瓣像海水一样汹涌。
流入春江:流入春天的江河中。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词作的主题是菜花,但并没有直接明言,“映粉红墙低,一片鹅黄”却将其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受到其明媚而艳丽。上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写着杏腮低亚、柳丝浅拂的美景,作为菜花的衬托,更加突出了菜花的出众。 下片则更着重于菜花的娇美之处,描述了蝶子和蜜蜂总是喜欢围绕着菜花,在烟雨中自由自在地舞蹈,这一点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此外,整首词作采用了别致的手法,运用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词语和修辞手法,比如“菜花映粉红墙低”、“和烟和雨惯引蜂忙”等等,将菜花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丰富了整篇文章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总的来说,这首词作既有贴切性又有想象力,描绘了菜花的美好和自然风光,令人感受到作者对于大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赏析详情»


注释
陈维崧、离离、繁茂貌、旖旎 1. “离离”指的是繁茂的样子。 2. “旖旎”形容繁盛、轻盈、柔顺的美好。 3. “鹅黄”指的是菜花娇嫩的颜色。 注释详情»


陈维崧简介: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54岁时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