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译文及注释: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秋天的景色冷冽,刀剑交错,一片凄凉的风吹起怒涛。
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三河的年轻客人并马而行,豪放不羁,醉酒后在皂栎林中射箭打猎。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
喝剩的酒让人想起荆轲高渐离,燕赵的悲歌事情仍未消散。
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回忆昨天,车声寒冷,经过易水,今天,豪情满怀地回到豫让桥。
注释:
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冷并刀:形容秋天的寒冷。
一派酸风:形容秋天的凉爽。
卷怒涛:比喻秋天的风势猛烈。
并马:并驾马。
三河:指河北省的三条河流。
年少客:指年轻的游客。
粗豪:形容其豪放不羁的性格。
皂栎林:指一种树木,叶子呈深绿色。
醉射雕:形容其豪放不羁的性格,也可能是指他在皂栎林中射箭打猎时喝醉了。
残酒:指剩下的酒。
忆荆高:指荆轲,他曾经刺杀秦王,但失败了。
燕赵悲歌事未消:指燕赵之间的战争和悲歌,这些历史事件至今仍然没有被人们遗忘。
易水:指河北省易县的易水河。
慷慨还过:指回报别人的恩情。
豫让桥:指豫让桥,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易县。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湖海楼词》是南宋时期词人陈维崧的代表作之一。该词以豪放洒脱的风格和激情澎湃的情感著称,其中尤以描写历史人物和景物的能力著名。
在词中,陈维崧以自身经历为背景,通过对萧瑟秋日的描述和燕赵少年们“皂栎林中醉射雕”的描写,引出对荆轲、高渐离、豫让等历史英雄的怀念和赞美。他用深沉的悲壮情感和豪迈的遒劲笔调,将历史人物的英姿和自己心中的敬仰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此外,陈维崧在词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雪霜锋交相辉映”、“忆昨车声寒易水”等,使得整首词意境深远、回味悠长。其中,“忆昨车声寒易水”更是成为名句,透露出作者对历史的追忆之情。
与同时期的《点绛唇·夜宿临洺驿》相比,《湖海楼词》更显豪放慷慨,风格也更为大气磅礴。两者对于历史的感怀不同,但却都表达了对英雄和历史的深深追忆。
总之,陈维崧在《湖海楼词》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景物的描写,以及深沉的情感和修辞手法,呈现出一幅悲壮而又豪迈的图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注释:
以上内容主要是一些地名、人物和典故,我来为您进行整理和补充注释:
1. 邢州: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2. 并刀:古代出产于并州(今山西北部)一带的优质刀具,锋利度极高。
3. 一派:可以指一片,整体。例如:“一派繁华”。
4. 酸风:形容辛辣刺眼的风,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5. 三河年少客:指好气任侠之辈,来自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带的三河地区,这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区域。
6. 荆高:指战国时期的荆轲和高渐离。荆轲是卫国人,奉燕太子之命暗杀秦王政,失败被杀;高渐离是燕国人,被秦国熏瞎双目并强迫弹奏琴,曾在易水边与荆轲相会。
7. 燕赵悲歌:指与荆轲有关的送别事,燕赵指古代的燕国和赵国,这里用来代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地区。
8. 易水:河北省易县附近的一条河流。
9. 豫让:春秋末期晋国人,为智伯家臣,后来隐姓埋名,多次谋刺赵襄子未遂,最终自杀。
10. 豫让桥:位于河北邢台北部,是豫让曾经潜伏、伏击赵襄子的地方,现在已经不存在。
注释详情»
陈维崧简介: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54岁时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