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舸》拼音译文赏析

  • [
    qīng
    ]
    weǐ
  • yuè
    wáng
    xíng
    lún
    gōng
    shǎng
    qīng
    chéng
  • 西
    shī
    yǒu
    gōng
    zàng
    chī
    biàn
    xìng
    míng

原文: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霸越(楚国)攻灭吴国的计划已经实施,那么该如何奖赏功臣呢?难道只是赏赐美女吗?

西施也有藏匿弓箭的惧怕,不仅鸱夷(春秋时期的一位谋士)会改名换姓。
注释:
霸越:指秦国的国君秦始皇。

亡吴计已行:指秦灭吴的战争已经结束。

论功何物赏倾城:指秦始皇对于功臣的奖赏已经达到了极致,甚至连美女西施都被赏赐给了将军。

西施:古代著名美女,吴国人,被秦始皇赏赐给将军范增。

弓藏惧:指西施因为害怕被秦始皇所害,所以藏起了自己的弓箭。

不独鸱夷变姓名:指古代传说中的鸱夷,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名字,所以改名为“伯夷”。西施也像鸱夷一样,改变了自己的名字。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王的真正狼子野心,因此选择离开。而“弓藏惧”,则是对西施的另一种赞美,意味着她在背后默默地为国家忧虑,对于统治者的负义行为也是有所警惕的。整首诗流畅自然,言简意赅,通过对西施和历史事件的揭露、评价,体现出作者的深厚历史功底和独到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西施的形象,体现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不仅是一首赞美诗,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历史随笔。 赏析详情»


注释
1. ①此诗1653年(顺治十年)癸巳作,为《戏题仕女图》十一首中第一首。诗题取自杜牧诗句“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咏西施随范蠡乘船隐居事。舸(ge):船。 注释:此诗作者为佚名,出自清代顺治十年(1653年)的《戏题仕女图》中第一首诗。诗题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描写了西施和范蠡乘船隐居的故事。其中,“舸”是指船的意思。 2. 倾城:始见于《诗经·大雅·瞻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言女色之害足以倾城覆邦国。后多用“倾城”二字称誉美人。此称西施。 注释:倾城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瞻印》中,意思是美女的魅力足以倾覆国家和城池。后来,这个词被用来赞美美人。本诗中作者以“倾城”来称呼西施,表达了西施的美貌和魅力。 3. 弓藏:比喻功臣受害。《史记·勾践世家》载越王胜利后,诸侯毕贺,号称大王。范蠡遂去(离开),自齐遗大夫(文)种书曰:“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不听劝,终为越王害死。 注释:弓藏是一个比喻,意思是功臣被忘恩负义所伤害。这个比喻来源于《史记·勾践世家》的故事,越王胜利后,所有的诸侯都称他为大王,范蠡因此离开越国。离开前他留下了一封信给越国的大臣文种,其中有一段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忠诚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容易被忘记和伤害。 4. 鸱(chi)夷:原意为皮制的袋。此处指范蠡的别号。《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 注释:鸱夷是范蠡的别号,其原意为皮制的袋子。《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范蠡早年因会稽之战失败而失去了地位和声望,后来他乘船漂泊江湖,改变名字和姓氏,最终到达齐国并成为齐国的宰相,此时他的别号就是“鸱夷子皮”。 注释详情»


吴伟业简介: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崇祯进士。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其诗作清新豪健,抒发深情,富有诗意,被誉为“江左诗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