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译文及注释:
秋天的阴霾逐渐向晚霞转化,整个庭院变得凄凉冷清。我静静地听着寒风的声音,云层深沉,没有雁影。更深的夜色中,人已经离去,只有孤灯照着墙壁相互映照。酒已经喝醒了,但是如何才能消磨这漫长的夜晚呢!
注释:
秋阴:秋天的阴天气候。
时晴:时而晴朗。
渐向暝:渐渐地变成傍晚。
一庭凄冷:整个庭院都显得凄凉冷清。
伫听:静静地听。
寒声:寒冷的声音。
云深无雁影:天空中云层很深,看不到雁的影子。
更深人去寂静:更深的夜色,人们都已离去,非常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只有一盏孤灯照在墙上,映照出来的光影。
酒已都醒:喝的酒已经醒了。
如何消夜永:怎么才能让这个夜晚不那么漫长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个羁旅人的孤独无依,在这庭院中更加显得孤寂。而“寂静”是一种不言自明的感受,更加突显出词人的孤独。接下来,下片则将情感逐渐推进,描写了夜深人静,境况更显孤苦。“夜深”二字,让人想到“幽居”,以及孤苦、萧索之感。那“墙上”孤灯,与天空相接,表明词人处在一种“底层”的状态,而别墅后的水声,更是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然而这样美丽的环境,却更让人觉得孤独无助。文章末尾,词人以“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作结,把思绪又转回到内心,表达出对孤独、离别的无可奈何,以及对未知明天的恐惧和忧虑。整首词情景交融,婉转凄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词人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把羁旅孤独的情愫娓娓道来,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
时阴时晴:天气阴晴不定。
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伫立:静立。
秋声:秋天的声音。
鸿雁:大雁。
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
夜深人散:深夜了,人们都散了。
孤灯:独自的灯。
相映:互相映衬。
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喝的醉意已经消退。
漫漫:漫长。
熬:度过(难熬的时间)。
注释:这首词通过描写秋日黄昏时分的清冷景象和孤寂心情,表现了作者对离别和孤独的思考和感受。词人用“秋声”、“鸿雁”等美丽的意象来营造出诗意的空气,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墙上的孤灯和人影相映,暗示着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最后一句“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既表现了情感上的焦灼和痛苦,也表达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无奈和困境。整首词寓意深刻,写景清丽,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古典词作。
译文及注释详情»
周邦彦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官职,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