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拼音译文赏析

  • shéng
    chí
  • [
    táng
    ]
    wāng
    zūn
  • 西
    qín
    beǐ
    zhào
    chèng
    gāo
    chí
    shàng
    zhāng
    yán
    liè
    cáo
  • shì
    jūn
    wáng
    qīn
    fǒu
    xiāng
    yǒu
    jiàn
    chuī
    máo

原文: 西秦北赵各称高,池上张筵列我曹。
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西秦和北赵都自称高大,我们坐在池边,张开宴席。
为何君王亲自敲击鼓缶?相如有一把剑可以吹走毛发。
注释:
西秦:指西部的秦国。

北赵:指北部的赵国。

称高:指赞扬、赞美。

池上:指在池边。

张筵:摆设宴席。

我曹:指自己和同伴。

击缶:敲击鼓缶,表示开始宴会。

相如:指汉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相如。

有剑可吹毛:形容剑法高超,可以轻易地削去毛发。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汪遵、咏古、七言绝句、战国 汪遵的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咏古诗。诗中作者以战国时期秦赵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胁迫秦昭王击缶的历史典故为素材,表达了对蔺相如勇气的钦佩和赞颂。蔺相如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才智和决断力,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诗歌通过描写这一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的聪明才智与威武风范,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这种精神追求的向往。整个诗篇语言简洁而含蓄,寥寥数语即可生动地勾勒出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既有情感的表达,也具备了历史价值的传承。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AA%E9%81%B5)] 简析详情»


注释
这段内容提到了诗歌中的一些典故和名词需要补充注释,具体如下: 1. 池上:指诗歌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登鹳雀楼》。这句诗描绘了古代边塞的荒凉和危机,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期望。 2. 君王:指秦国昭襄王嬴稷。渑池之会是公元前279年,秦、赵两国举行的会盟,秦昭襄王与赵王会面,旨在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促进和平发展。 3. 击缶:指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了保全赵国利益,通过巧言令秦昭襄王击缶来表明自己态度的故事。缶是古代一种盛水的器皿,击缶即是敲击器皿,以示听从。 4. 相如:指赵国大臣蔺相如,他在渑池之会上以智取胜,成功地保护了赵国的利益,成为古代中国智者和政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5. 有剑可吹毛:这是对宝剑锋利的形容,意为剑锋锋利可以吹断细如毛发的东西。 注释详情»


汪遵简介: 王遵是唐代诗人,字不详,宣州泾县(唐诗纪事作宣城人)人,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他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许棠亦及第。他的诗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他的诗集《唐才子传》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