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南阳》拼音译文赏析

  • yǒng
    nán
    yáng
  • [
    táng
    ]
    wāng
    zūn
  • kùn
    pán
    weì
    shì
    cóng
    fáng
    gēng
    jià
    yǐn
    gāo
    zōng
  • ruò
    feī
    xiān
    zhǔ
    chuī
    sān
    shuí
    shí
    máo
    lóng

原文: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
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译文及注释
陆困泥蟠未适从:被泥土困住的蟠龙还未能自由挣脱,
岂妨耕稼隐高踪:何妨在高处隐居种田。
若非先主垂三顾:如果不是刘备三次拜访,
谁识茅庐一卧龙:谁能认识茅屋里躺着的龙呢?
注释:
陆困:指陆逊,字伯言,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泥蟠:指被困在泥淖中的蛇。

未适从:还没有找到出路。

岂妨:何妨。

耕稼:指务农。

隐高踪:隐居高山之中。

先主:指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垂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求其出山辅佐自己。

茅庐:指诸葛亮隐居的茅草屋。

一卧龙:指诸葛亮的才华和智谋,被刘备誉为“卧龙”。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咏古诗,题材是“三顾茅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于刘备寻访贤才为国效力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反映了身在乱世、人才荒的情形下,有很多英才难以施展抱负的苦闷和无奈。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从标题“三顾茅庐”可以想到的是一个历史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刘备为了能找到一名与他志同道合,能够帮助实现国家理想的贤士,他在草庐中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提携。作者在诗中称赞刘备的才干、气度和胸怀,同时也抒发了对于时下人才流失的忧虑。正如诗中所写:“三顾庐山剑器初,卧龙问道成君书。斯须百顷无戎马,一旦天平便抵图。”这里用“庐山”、“卧龙”等比喻语,表达了寻访贤才的艰辛,而最终的成就也完全取决于一位真正的贤才。作为一首咏古诗,作者通过历史典故展现了对于贤才的需求和赞叹,同时也点出了现实中缺乏英才所带来的问题和困境。 其次,我们来看这首诗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由四个七言句组成。每一个句子都呈现出诗人的感情,包含了自然界、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历史价值。同时,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任何庸俗之处,寥寥数语即可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特别是使用“庐山”、“卧龙”这样的典故,更是增强了这首诗的深度和内涵。 总的来说,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优秀的咏古诗歌,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等手法,既表达了作者对于刘备寻访贤才的赞叹和肯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才荒的情况下,一些英才难以施展抱负的无奈和苦闷,寓意深刻、富有思想性。 赏析详情»


注释
1. “陆困泥蟠”是形容诸葛亮在未出世之前,犹如一条被泥土覆盖的蛟龙无法施展抱负。这个典故常常用来形容有才华的人还没有得到发挥,或者是某种事物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显示其真正的面貌和潜力。 2. “耕稼”指《出师表》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典故。据传,诸葛亮自出生起就以学问为业,并且时常下乡体察百姓的疾苦。后来他长期隐居于南阳耕种田地,以此来安抚民心,增强自己的威信,也顺便排解心中的烦闷和愤怒。这个典故体现了诸葛亮平易近人、关心社会民生的一面。 3. “先主”指的是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也就是诸葛亮所侍奉的主人。刘备是一个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将领,他因为联合关羽和张飞,建立了蜀汉王朝,并且取得了不少历史战役的胜利。 4. “卧龙”则是指诸葛亮的字。相传,诸葛亮小时候曾经躲在树洞中睡觉,被人误认为是一条睡懒觉的小龙。后来他成为名候国士,在投奔刘备之前,长期隐居于乡野,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所以自称“卧龙”。 总的来说,这几个词汇和典故都涉及到历史、文化和个人命运等方面的内容,它们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底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些词汇和典故,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和思想。 注释详情»


汪遵简介: 王遵是唐代诗人,字不详,宣州泾县(唐诗纪事作宣城人)人,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他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许棠亦及第。他的诗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他的诗集《唐才子传》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