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拼音译文赏析

  • jiāng
  • [
    táng
    ]
    wāng
    zūn
  • bīng
    sàn
    gōng
    cán
    cuò
    weī
    dān
    qiāng
    chóng
    weí
  • yīng
    xióng
    jìn
    xiū
    róng
    zài
    kàn
    què
    jiāng
    dōng
    guī

原文: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相关标签:咏物

译文及注释
兵散弓残挫虎威:士兵散去,弓箭残破,虎威已失。
单枪匹马突重围:孤身一人,冒险突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英雄已逝,留下羞愧之情。
看却江东不得归:眼望江东,却无法回家。
注释:
兵散:指战争结束,士兵散回家乡。

弓残:指战争中弓箭损坏。

挫虎威:指打败了强大的敌人,削弱了其威势。

单枪匹马:形容一个人孤身一人。

突重围:指在敌人的包围中勇敢地突围。

英雄去尽:指英雄们都已经去世。

羞容在:指留下的人感到惭愧和羞耻。

江东: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即今天的江苏、浙江等地。

不得归:指不能回到故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咏乌江》是一首怀念项羽的诗歌作品,作者是佚名。这首诗以咏叹调的形式将项羽的事迹和个性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兵败垓下之悲壮”,直接点明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结局——兵败自杀,表达了对于项羽失败的哀伤和悲痛。第二句“亡魂扛鼎力可凌”,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展现出项羽霸王之气,表现出项羽的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同时也在描绘项羽的形象时,突显了他的巨大力量,从而更加彰显了他与众不同的英雄气概。第三句“江山笑煞旧丰城”,意味着项羽成功的征服了大片的江山,但最后却因战胜而落得悲惨结果。最后一句“白发愁看陆何程”,表达了对项羽的同情,在项羽走向失败和死亡的过程中,作者深感悲痛,对他心生同情之情。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项羽,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位悲剧英雄深深的同情之情。作者从项羽的失败、英雄气概、征服江山、悲惨结局等方面入手,使得整首诗思路清晰,节奏感强烈,表现出作者深刻的艺术造诣和人性洞察力。总的来说,《咏乌江》这首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表现出项羽的伟大和悲壮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英雄悲剧命运的反思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赏析详情»


注释
这段内容提到了三个典故,下面是对它们的整理和补充注释: ①“兵散弓残挫虎威”:这句话指的是楚汉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垓下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刘邦率领的汉军战胜了项羽率领的楚军,彻底扭转了战局。这句话表达了垓下之战的惨烈和悲壮,也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②“单枪匹马突重围”:这是指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一次惊险突围。当时,项羽看到自己的部队已经被汉军包围,他决定采取冒险作战,率领28个勇士突围。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这次英勇冲锋仍然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传奇。 ③“看却江东不得归”:这是指项羽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的故事。项羽在失去垓下之战后,率领残部南下,但因战败溃不成军。当他来到乌江边上时,看见对岸的江东故地,却再也回不去了。在这种绝望和无奈的情况下,项羽选择了以死明志,表达了他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些典故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传说,它们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也揭示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典故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可以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注释详情»


汪遵简介: 王遵是唐代诗人,字不详,宣州泾县(唐诗纪事作宣城人)人,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他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许棠亦及第。他的诗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他的诗集《唐才子传》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