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二首》拼音译文赏析

  • weí
    èr
    shǒu
  • [
    táng
    ]
    shāng
    yǐn
  • yàn
    dòng
    lái
    mái
    hóng
    fěn
    chéng
    huī
  • jūn
    wáng
    ruò
    dào
    néng
    qīng
    guó
    niǎn
    yóu
    guò
    weí
  • hǎi
    wài
    wén
    gēng
    jiǔ
    zhōu
    shēng
    weì
    shēng
    xiū
  • kōng
    wén
    zhuàn
    xiāo
    tuò
    rén
    bào
    xiǎo
    chóu
  • liù
    jūn
    tóng
    zhù
    dāng
    shí
    xiào
    qiān
    niú
  • weí
    tiān
    jiā
    yǒu
    chóu

原文: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及注释
冀马和燕犀奔腾而来,自己埋葬红粉,自己成为灰烬。
如果君王能够倾国,玉辇又怎么能越过马嵬山。
海外只听说过九州,未来的生命还不确定。
只听到虎旅的夜间传送柝声,再也没有鸡人报晓的消息。
这一天,六军一同驻扎,七夕时笑着牵牛。
如何能成为四海之主,却不如卢家的莫愁有福。
注释:
冀马:指来自冀州的好马。
燕犀:指来自燕国的珍贵犀牛。
马嵬:指传说中的一座山,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处遇到了神仙,得到了“玄武门之变”的预言。
海外:指中国以外的地方。
九州:指中国古代的九个行政区域。
虎旅:指虎贲,唐代宫廷的禁卫军。
宵柝:指夜间传递消息的木棒。
六军:指唐代的六个军队。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又称“乞巧节”,在农历七月初七。
牵牛: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七夕节日的主角。
四纪:指历史上的四个朝代。
卢家有莫愁:指卢植的家族,因为卢植的才华和功绩而得到了“有莫愁”这个美名。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 - 安禄山:唐代将领,曾任河东节度使,后因不满朝廷而起兵叛乱。 - 杀死宠爱的妃子:指杨贵妃,唐代宫廷著名美女,被唐玄宗宠幸,但因牵连政治,被唐玄宗下令自尽。 - 唐玄宗:唐朝第六位皇帝,被誉为圣神文武皇帝,但晚年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国家陷入危机。 - 玉辇:古代皇帝出行时所乘坐的车辆。 - 马嵬: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内,唐朝时期是一座驿站。 - 大九州:传说中的超越九州之外的未知之地。 - 缘分已尽:缘分指前世的因缘和现世的因果,此处指彼此的缘分已经到了尽头。 - 牛郎织女: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讲述牛郎和织女相爱,但被天帝禁止相会,最终在鹊桥相会。 - 明皇:唐玄宗的年号,806年至820年在位。 - 金沱声:指在长安时听到的喧嚣声。 - 宫室繁华:指宫殿的富丽堂皇、宫廷的繁华热闹景象。 - 牛郎织女也不如:指唐玄宗连古代神话中都无法保护相爱的人,感慨命运无常。 - 莫愁女:唐代诗人李清照所作的《如梦令》中的人物,形容个性坚强、不易受苦的女子。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故事进行了赏析。这两个人在唐朝历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玄宗是唐朝的六位皇帝之一,被誉为圣神文武皇帝,而杨玉环则是唐玄宗非常宠爱的妃子,因其美貌被称为“倾国倾城”。 然而,唐朝后期,政治腐败、民生贫困,加上安禄山的叛乱,使得唐朝陷入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不得已杀死了宠爱的杨玉环,最终自己也抑郁而死。这段故事贯穿整篇文章,作者对这个悲剧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首先提到了诗歌的背景和含义。第一首诗主要描述了唐朝末期的动荡局面以及杨玉环的悲惨遭遇;第二首诗则关注于唐玄宗自己的心理变化。作者分析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关系,指出玄宗视杨玉环为至爱之人,杨玉环之死也让他变得消沉和悲伤。作者还指出,唐玄宗杀死杨玉环的原因并非是想要保护自己,而是被逼无奈。 文章最后,作者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故事,和《长恨歌》中的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强调了情感和悲剧。同时,作为一位文艺评论家,作者也对李商隐这位诗人进行了评价,认为他在这个故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情感和恻隐之心。整篇文章言简意赅,对这段历史故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让人回味无穷。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主要是关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创作背景。 李商隐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流丽明快、情感真挚而著称。 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废的氛围下,他看到朝廷内宦官专权,外部地方割据,民生凋敝,国家陷入危机,这种情况不禁让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 在这种政治氛围下,李商隐写下了这组诗来达到讽喻之意。他通过描述马嵬事变所体现的弊端以表达自己对唐朝衰落的忧虑和不满,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状态进行了控诉和呼吁。 除此之外,李商隐对于荒淫误国者的痛恨心理也在其诗歌中得到了体现。他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于政治腐败、民生贫困的关注,呼吁当时的统治者及社会各界共同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李商隐的这组诗歌是围绕马嵬事变所展开的,他通过这个事件所体现的弊端来抨击当时的政治风气,并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改变当前的局面。这组诗歌不仅反映出李商隐对于当时政治和社会的担忧,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详情»


李商隐简介
唐朝 诗人李商隐的照片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代表作品如《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乐游《嫦娥》原》《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