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及注释:
竹林中的小屋没有尘土,水槛清澈见底,思念之情遥遥相隔,被重重城墙所阻隔。秋天的阴霾不散,霜花在晚风中飘舞,只留下枯荷静静聆听雨声。
注释:
竹坞:竹林小屋。
无尘:没有尘土,指清洁。
水槛:水边的栏杆。
相思:思念。
迢递:遥远。
隔:分隔。
重城:指城墙高大,城市繁华。
秋阴:秋天的阴霾天气。
不散:不散去,指阴霾天气持续。
霜飞:霜降后,霜开始飞扬。
留得:留下来。
枯荷:指枯萎的荷花。
听雨声:听雨滴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园亭里竹林环绕,经过一场秋雨的洗刷,景物焕然一新,空气十分惬意。和崔雍、崔衮兄弟分别已经多日,思念之心远隔千山万水,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时已深秋,天空一片阴霾,迟迟不肯散去,霜竟然也来得迟了。天下起了雨,淅淅沥沥,打在枯荷之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似乎让人略慰情思。
注释:
1. 惬意:舒适、怡人的感觉。
2. 多日:许多天。
3. 霜:初霜,开始有霜出现的征兆。
4. 淅淅沥沥:形容细雨淅沥的声音。
5. 枯荷:经过秋冬枯萎的荷花。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但我们知道他是崔戎的侄孙李商隐的从表兄弟。公元834年,李商隐应试不中,离家前往华州投奔他的表叔崔戎。崔戎对李商隐非常器重,但很不幸,第二年他调任兖州观察使时病逝了。崔戎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对李商隐的关爱和帮助却在李商隐的心中一直存在。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和崔衮与李商隐也是好朋友,他们之间感情深厚。这首诗据说写于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八年),当时李商隐离开了崔家,寂寥中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怀念起自己的好友们,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着深情的小诗。这首诗是李商隐对崔雍、崔衮的思念之情的真挚表达,同时也是对表叔崔戎的怀念和缅怀。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商隐所作,以骆氏亭为背景,展现了他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翠竹环抱、清澈湖水和幽静雅洁的骆氏亭,突出了情境的清幽和恬静,令读者倍感宁静和遐思。接着,诗人表达出自己对远在长安城的好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凸显了旅途中的孤寂和无人相伴的苦闷。
在“秋阴不散霜飞晚”这句诗中,诗人用雾气弥漫的天空和晚霜稀落的方式,营造出丝丝缕缕的忧伤与凄凉之感,使得诗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郁。而末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则将整首诗推向了高峰。诗人在一个人默默思念好友的时刻,突然被雨声打破了思维的定式,陶醉其中,聆听枯荷被雨水触动的声音,本身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变化和波动。这句描写生动,色彩丰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自然流畅,情感真挚。诗人借骆氏亭的静谧和雨声的清幽,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思念和内心的孤寂感。这种真挚的情感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唐代诗歌中是非常出色的。整首诗意蕴深远,充满诗意,是一首优秀的唐诗佳作。
赏析详情»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代表作品如《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乐游《嫦娥》原》《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