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译文及注释: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离开故乡十年,一同响应征召,又渡过千里湘江,再次分别。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重回朝廷,黄丞相已经变得与以前不同,三次被贬官,名声不如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眼望着归途,跟随着飞回的雁群,直到它们消失不见,此时正遇上猿声悲鸣,令人愁肠寸断。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桂江东流经过连绵的山峦,相对而立,长吟不已,心中有所思考。
注释:
去国十年:离开故乡十年之久。
同赴召:一同响应征召。
渡湘千里:穿越千里湘江。
又分歧:再次分别。
重临事异黄丞相:再次回到官场,但遇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情况,指黄巢起义。
三黜名惭柳士师:被贬三次,名声受损,与柳宗元相比,感到惭愧。
归目并随回雁尽:眼望着归来的候鸟飞走,心中感慨。
愁肠正遇断猿时:心中忧愁,此时遇到了一只哀婉的猿猴,更加添了忧愁。
桂江东过连山下:桂江从东边流过,经过连山之下。
相望长吟有所思:眺望远方,长吟不已,心中有所感悟。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注释:
1. 贬:指官员因犯事或失宠而被削职降级。
2. 连州:唐代地名,位于广东省北部。
3. 刺史:唐代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行政首长。
4. 颍川太守:唐代地方行政官衔,主要负责统治地方、平定民乱等工作。
5. 黄霸: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
6. 柳下惠: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之一,曾三次被贬。
7. 桂江:流经中国广西、广东且注入南海的一条河流。
8. 连山:广西柳州市境内的一座山脉,位于柳江中游以东。
9. 《有所思》: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名为《登鹳雀楼》的诗,其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著名句句。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诗,他和他的挚友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而被贬放湖湘远郡,十年后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夏初,两人同时被召回长安,但由于刘禹锡触怒权贵,又被贬往更加荒远的岭南州郡。而柳宗元则被再次贬为柳州刺史,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柳宗元作《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赠刘禹锡,而《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对柳宗元诗所作的回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相聚分离的情感,以及对抗命运的坚定决心。刘禹锡一直流连于北方平原及中原诸州,而他的忠诚和才华也引来顶层权贵的猜忌和排斥。此时,他能做的就是迎难而上,将相聚的温暖与别离的伤感,历经艰难困苦,转化为对抗命运的精神,以及对生命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这首诗秉持了唐代文人“志在凌云”的精神,表达了挚友之间在远离故土的彼此慰藉和支持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一诗充满了深情厚谊,同时也传达了刘禹锡努力迎难而上,坚定追求理想的态度与决心。这首诗曲折动人,诗句朴实无华,却深藏着浓郁的人情味和唐代文人的壮志豪情,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优美的文学艺术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这首诗是佚名,收录于《全唐诗》卷三六一中。整首诗起承转合,情感真挚,言简意赅。
开篇两句“二十年重陪罢丹梯,事异归时且共疲”字里行间透露出刘禹锡和柳宗元屡遭贬低的经历,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品质。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典故来阐释他们的遭遇。通过引用黄霸和柳下惠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暗示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因坚持自己的政见而遭受打压的。
颀长健步间,各自生涯异。诗中这一句既点明了两人命运的不同,也抒发了作者对两人的祝愿。随后,诗人通过“归目并随回雁尽”来描绘两人告别时的情景,深情地表达了他们心灵相通的情感。
最后两句“天涯共此时,情断自何依”荡气回肠,表达了作者对刘禹锡和柳宗元分别后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话意在表达“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哀叹之情,深情地描绘了远离故土的游子之苦。
总之,《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这首诗恢弘壮阔、含蓄深邃,不仅揭示出唐代文人的风范和文化底蕴,更塑造出了一个个英雄式的形象,将他们的民族精神、个性风貌和文化理念深刻地刻画在读者眼中。
赏析详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诗人、哲学家,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豪之称。代表作品《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