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及注释:
渔翁夜晚靠近西岩过夜,清晨舀取清澈的湘江水,点燃楚国的竹子。
雾气散去,太阳升起,看不到人的踪迹,只有一声欸乃回荡在山水间。
回头望向天空和江水,岩石上的云彩无心地相互追逐。
注释:
渔翁:指在岸边垂钓的人。
西岩:指在湘江西岸的一座山峰。
晓汲:指清晨汲水。
清湘:指湘江清澈的水。
燃楚竹:指燃烧楚国的竹子,表示此处为楚地。
烟销日出不见人:指雾气散去后,人已经离开。
欸乃:表示叹息之声。
山水绿:指山水的颜色。
回看天际下中流:指回头看天空下的江水。
岩上无心云相逐:指山峰上的云彩随风飘动,与山峰无关。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整理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渔翁 yú wēng :指在江河湖海等水域捕鱼以维生的人。
西山 xī shān:山名,在当前文章中特指洞庭山的西侧山脉。
歇宿 xiē xiǔ:暂且住宿。
汲取 jí qǔ:取水。
楚竹 chǔ zhú:属于湖南境内的地方品种,其竹质坚硬,常作为柴火使用。
漂流 piāo liú:随水漂流。
注释:这一段描写了渔翁在西山靠岸过夜并在第二天清晨的时候从湘水中取水做饭,同时大自然的景观也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如太阳初升、云雾散尽、摇橹声和漂流的渔舟。描写通过对人和自然景观的交融,展示了柳宗元对生活平淡却又不失诗意的表达。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佚名柳宗元在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这场政治事件使他的一腔抱负化为烟云,心情沉重。在这个时期,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但也正是这个时期,他寄情于异乡山水,写下了《永州八记》等著名作品,其中包括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
《渔翁》是佚名柳宗元在永州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小诗中,他以渔翁为形象,通过对渔翁在西山靠岸、取水做饭、漂流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自然风景的生动和美丽。这首诗清新简短,用字简洁,展现了作者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向往宁静的情感。
柳宗元的《渔翁》及其他永州诗篇的创作背后,反映了他在永州的生活和创作情境,既有对异乡风物的留恋和敬爱,也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和抒发。这些作品不仅为后世流传下了一段永州地区自然风光的形象记载,也呈现了唐代士人的审美取向和情感体验,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渔翁》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作者佚名。以清早山水为主题,通过描述渔翁在山水间的活动,展现了自然风景的生动和美丽,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诗篇共有六句,按时间顺序分成三个层次,从夜到拂晓,再到晨曦。第一层是“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描绘了渔翁在西山靠岸过夜,清晨取水做饭,燃点楚竹,极具生活气息。第二层是“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表现了日出时的寂静与祥和,也展示了自然界由黑暗到明亮的变化过程。第三层是“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展现了永州地区雄奇险峻的山水风光,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壮美和无穷魅力。
整首诗用字清新简洁,节奏和谐优美,流露出作者向往自由、追求自然、宁静的情感。同时,渔翁和自然景象浑然融化,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展示着生命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通过描绘自然山水,渔翁的举动,在寥廓的空间里,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内心感受。
此外,本诗还注重文字的音韵美,如“晓汲清湘燃楚竹”和“飞流直下三千尺”,表现出柳宗元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才华。这首小诗虽篇幅不长,但情趣盎然,留给读者深刻印象,被誉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鉴赏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以文学、思想、经学、宗教等领域的成就著称。后世编撰柳宗元作品《柳河东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