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译文及注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汉字译文:
嫁给了瞿塘的贾家,每天都错过了与夫君相会的时光。
早知道潮水是有信的,就应该嫁给弄潮的儿子。
注释:
嫁得瞿塘贾:嫁给了瞿塘贾,指嫁入豪门。
朝朝误妾期:每天都错过了与丈夫相会的时间。
早知潮有信:如果早知道潮水有规律可循。
嫁与弄潮儿:就嫁给了能够掌握潮水规律的弄潮儿。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李益、汉字译文、注释、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妇
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妇,他天天把相会的佳期耽误。早知潮水的涨落这么守信,还不如嫁一个弄潮的丈夫。
补充汉字译文与注释:
- 瞿塘(qú táng):指长江中游的瞿塘峡地区,是古代交通要地。
- 商人(shāng rén):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 佳期(jiā qī):指美好的约定、重要的时刻。
- 潮水(cháo shuǐ):指潮汐,因月球引力变化而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 守信(shǒu xìn):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
- 弄潮(nòng cháo):指掌握潮汐规律,善于利用潮汐赚取财富的人。
- 丈夫(zhàng fū):指男子,此处意为“配偶”。
注: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嫁给瞿塘商人的女子的悔恨之情。她发现嫁给商人后,由于商人经常耽误约定的时间,错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她后悔嫁给了商人,认为如果早知道潮水的涨落如此守信,还不如嫁给一个能掌握潮汐规律、善于利用潮汐赚取财富的丈夫,喻指选择一个更加出色的配偶。整首诗反映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以及对自由与幸福的渴望。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价:
李益的《嫁妆》,是一首充满绝望、痛苦的怨诉之作。在这首诗中,女主角对自己的命运表示无尽的悔恨与遗憾,抒发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和对缘份的无奈。实际上,《嫁妆》诗旨可以看作是当时唐代女性地位低下和社会审美观念所造成的结果。
在评价上,贺裳和钟惺两人都认为诗歌的思维过程荒唐无理,但写出了女性怨情的真切。黄叔灿则更加强调这首诗语言的急切,将其归于《郑风》“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怨怅之极。由此可见,李益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文坛名流的关注和讨论,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经典。
总之,李益的《嫁妆》是一首反映唐代女性命运的怨诉之作,其艺术价值体现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对未来的期许。无论是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这首诗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评价详情»
鉴赏:
这首佚名诗篇以白描手法叙述了一位商人妇的心声,吸取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语言不仅明白如话,而且寓意深远。诗歌前两句平实见长,后两句则想落天外,出语惊人:“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句话掷地有声,换一个说法,“早应该嫁给弄潮之人”,说明她的夫婿无信,却认为潮水有信,表现出她在万般无奈中生发出来的奇想。
思妇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尽的悔恨与遗憾,抒发出对自身境况的不满和对缘份的无奈。 “早知”二字写出她幽怨的深长,不由得自伤身世,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也是苦语,写出了思妇怨怅之极的心理状态,虽然是想入非非,却是发乎至情。全诗感情真率,具有浓郁的民歌气息。
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仅揭示了思妇的内心痛苦,也反映了唐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作者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民歌元素,平实而又深刻的语言、自然而又严密的逻辑,以及真挚的感情,让人感受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全诗艺术价值体现在反映社会弊病和对未来的期许上,是一首不可忽视的文化经典。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更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唐代诗歌中,以闺怨为题材的诗作是一个重要的流派。这些诗歌主要描写两类女子:一类是思征夫,另一类是怨商人,它们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女性处境的不同。
这种大量以闺怨为题材的诗作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唐代的疆域辽阔,边境多事,需要征调大批的将士长期驻守边疆,这让很多年轻的女人别离亲人,独守空闺。同时,唐代商业非常发达,在此期间从事商品远途贩卖、长年在外经商的男人日渐增多,因而作为这些商人妻子的闺房之中也产生了孤单寂寞的生活。这种社会现实促使这些女性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满和痛苦,从而产生了大量怨情之作。
由于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解脱,因此她们转而通过文学将她们的苦痛表达出来。对于这些女性来说,诗歌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最好方式,因为它可以让她们在纸上畅所欲言,发泄内心的郁闷。同时,这些诗作也反映了唐代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情况,探讨了妇女命运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总之,唐代以闺怨为题材的诗歌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它们充分反映了唐代女性处境的不同和她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些诗歌的创作不仅展示了宋唐文化中优美的诗歌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命运,是一份不可忽视的人文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李益简介: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出生于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考取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游历诗文,作诗及散文,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