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译文及注释:
我往东山,阴沉不回。我来自东方,细雨纷纷。我东方称归,我心却悲。制作衣裳,不要用士人的麻布。蜜蜂和蝗虫,在桑野里飞舞。那个孤独的人,也在车下过夜。
我往东山,阴沉不回。我来自东方,细雨纷纷。果实丰盈,也散布在宇宙间。伊威在房间里,蠨蛸在门户间。田野上的鹿场,夜晚闪烁着光芒。不必害怕,可以怀念。
我往东山,阴沉不回。我来自东方,细雨纷纷。白鹳在田野上鸣叫,妇女在家中叹息。清扫天穹,我奔向远方。有苦瓜和栗子,烧在柴火上。自从我不见,已经三年了。
我往东山,阴沉不回。我来自东方,细雨纷纷。仓庚在天空中飞翔,羽毛闪耀着光芒。我的儿子回来了,骑着华丽的马匹。亲手系上缰绳,九十岁的老人仪态优美。他的新生命,旧时的模样如何?
注释:
徂:往。东山:指东方的山。慆慆:形容雨雾迷蒙的样子。不归:不归家。零雨:细雨。果臝:一种果实。施于宇:遍布天地。伊威:指神明。蠨蛸:一种昆虫。町畽:平坦的田野。熠耀:闪耀。宵行:夜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指自己不必害怕,反而可以怀念。鹳鸣于垤:指鹳鸟在高处叫唤。妇叹于室:指女子在家中叹息。洒扫穹窒:指打扫屋子。敦瓜苦:一种蔬菜。烝:生长。栗薪:栗子的枝条。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指自己已经离家三年了。仓庚:一种鸟。皇驳:指马的颜色。缡:缰绳。九十其仪:指马的年龄。孔嘉:指一种乐器。旧如之何:指旧的乐器怎么样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自己远行到东山东,想回家的渴望久久未能实现。此刻我从东山回来,天空中弥漫着细雨和雾气。
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
注释:家常衣服:指与军旅打扮相反的普通衣服;行军事衔枚:指做军人时佩戴军衔章。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名为《东山》的诗被认为是《毛诗》中杂篇的一部分,其作者已不可考。据《毛诗序》记载,这首诗与周公东征有关,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士卒劳苦成百上千,但大夫们对周公的归来却赞美有加,因此产生了这首诗。但朱熹《诗集传》则认为这是一首表达士卒思乡之情的诗,也许与周公东征有关,但并非由周公所作。
整首诗共分为四章,每章前四句都相同,叠咏表现了全诗的主旋律。第一、第二章写的是士卒从战争结束后归来的喜悦之情,抓住了装扮的改变这一细节,描写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在还乡途中所遇到的辛酸与艰辛。其中比喻人比作桑林的野蚕,既有类比的手法,又具有深刻的寓意。
第三、第四章则更多地描写了士卒思乡之情,表现了士卒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的心境。在这些凄美的景象中,雨雪交加,行者思家,情感和情境相互交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体而言,这首《东山》表达了士卒们战争归来的复杂内心世界,既有喜悦和欣喜,也有孤独和思乡之情。通过描写他们遭遇的艰辛、所经历的困难和苦难,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人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充满温情和感人的画面。虽然作者已不可考,但《东山》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及其独特的人文思想仍然为后人所珍爱。
鉴赏详情»
赏析:
《东山》是《诗经》中的一首名为《豳风》的诗歌,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这首诗不仅在于其开创性意义,还在于其广泛的题材和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写景、叙事和抒情等手法,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周公东征的历史背景和普通战士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歌的前四句“慆慆不归,零雨其蒙,我心西悲,君子有棕。”直接描写了战士归来前的情境,揭示了诗歌的主旨。除了叙述故事情节,诗歌中还插入了景物描写,如“零雨其蒙”。通过细节描写,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全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描写士卒感受的部分。 “我心西悲,君子有棕”,表现了孤独、思乡的心境。作者通过刻画主人公的情感和情境,营造出一种深刻的印象。这种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在这首诗中,作者还使用了一些典型的修辞手法如叠句,对仗等,这些手法不仅使诗歌的韵律更加流畅动听,更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总之,《东山》是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诗经》名篇,不仅内容广泛,而且艺术手法高超,影响深远。它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包容的思想内涵和具有启示性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更多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战争时期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赏析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