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译文及注释: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守夜,不早则无。
注释:
东方未明:指天亮之前的时间。
颠倒衣裳:指穿衣服颠倒、倒挂。
自公召之/自公令之:指古代官员召唤或命令人做事。
折柳樊圃:指在樊圃(花园)里折柳枝。
狂夫瞿瞿:指疯狂的人。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指无法安心入睡,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入眠。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曙:dawn)
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忧急:紧急)
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晨曦:早晨的光线)
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号令:命令)
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强霸:蛮横)
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孽:罪恶)
注解:
1. 诗中写道“东方未露曙光/晨曦",表达的是时间的早期,即还未到天亮之时。
2. "衣作裤来裤作衣",指穿衣服时因为时间匆忙或者夜深人静,衣衫穿反了。
3. "公家召唤我忧急/号令我惊惧",官府或上级机构叫人去做紧急的事情,让作者感到害怕和不安。
4. "折下柳条围篱笆",形容那些不遵纪守法的人任意行事,无视他人意见,蛮横妄为。
5. "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指行为不顾及时间和道德,做出过错和罪恶的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的屈辱和抗争的决心。
这篇诗鉴赏主要讲述了古诗《东方未明》的主题及艺术特色。首先,本诗的主题是反映劳动者对繁重劳役的怨愤。在一个深夜时刻,一群劳累的人们被公家监工突然叫喊声惊醒,他们手忙脚乱地穿衣服去上工。作者通过这个场景,巧妙地表达了劳动者对于繁重劳役的不满和对不公平待遇的抗议。其次,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于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渲染来表达主题。诗人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铺叙具体的劳动场面,或者诉说劳动如何艰辛,而是通过抓住一个瞬间,即劳工们被突然叫喊声惊醒的场面来写,凸显了颠倒衣裳这一细节。通过这一强化,既画出了这伙苦力慑于淫威的惧怕心理,又写出了他们所受的屈辱和抗争的决心。这种写法非常巧妙,既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劳动者的苦痛和仇恨,又不会让人感到过于厌倦和疲惫。
总而言之,本篇诗鉴赏对于理解《东方未明》的主题和艺术特色非常有帮助。通过对于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文学的魅力并欣赏其独特的艺术之美。
鉴赏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