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译文及注释:
子啊,你回来了,可惜遇到了我这个狭窄之间的人。你骑着两匹马,肩上挂着两个鞍囊,向我招手,称我为娇弱之人。
子啊,你茁壮成长,可惜遇到了我这条狭窄之路。你骑着两匹骏马,向我招手,称我为美好之人。
子啊,你光彩照人,可惜遇到了我这个狭窄之阳。你驾着两只狼,向我招手,称我为高贵之人。
注释:
子:指对方,即诗中的男子。
还:回来。
遭:遇到。
狃:指狂妄自大、不谦虚的人。
并驱:并驾齐驱,一起前进。
肩:指马的肩膀。
揖:招手示意。
儇:指柔弱、温柔。
茂:指茂盛、强壮。
道:指路途、道路。
牡:指雄马。
好:指美好、优秀。
昌:指兴旺、繁荣。
阳:指阳光明媚的地方。
狼:指猛烈、凶猛的动物。
臧:指美好、珍贵。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你是那样健壮灵活啊,与我相遇在峱山之间啊。一同追赶两只大野兽啊,你躬身夸赞我的身手了得啊。
注释: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一位健壮而灵活的伙伴在峱山之间相遇,并一起追赶两只大野兽。对方对作者的身手表现表示欣赏和夸赞。
你是那样高超啊,与我相遇在峱山道啊。一同追着两只公兽跑啊,你作揖夸我本领好啊。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猎狼赋》是一首非常短小精干的诗篇,全文只有三章,但却能够真切地抒发出猎人猎后得意的情感。整首诗不用比兴,只用“赋”字叠唱而成,每章只换四个字,但这四个字却非常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补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
诗人通过猎人自叙的口吻,将他们在峱山相遇,并一同追杀两只大公狼的经历,生动地展现出来。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还(茂、昌)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
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
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即通过描写事物的外显形象,运用语言旨在渲染出其内在精神状态。
总之,《猎狼赋》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却又饱含情感,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对于猎人的仰慕之情,并通过对于猎后合作者的描写,更加强化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鉴赏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