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焦山》拼音译文赏析

  • shuǐ
    diào
    tóu
    ·
    jiāo
    shān
  • [
    sòng
    ]
    qián
  • tiě
    wèng
    xíng
    shì
    xiāng
    duì
    jīn
    jiāo
    cháng
    jiāng
    wàn
    dōng
    zhù
    xiǎo
    chuī
    juàn
    jīng
    tāo
    tiān
    yún
    lái
    shuǐ
    fān
    shàng
    xià
    tiān
    gòng
    shuǐ
    xiāng
    yāo
    yuǎn
    xiù
    míng
    huì
    hǎo
    jǐng
    huà
    nán
    miáo
  • hún
    suí
    chén
    fēn
    sòng
    weì
    zhàn
    sūn
    cáo
    huí
    tóu
    qiān
    zài
    chén
    chī
    jué
    tíng
    gāo
    weí
    yǒu
    tīng
    biān
    ōu
    guǎn
    rén
    jiān
    xìng
    feì
    qīng
    xiāo
    ān
    shēn
    feī
    shǒu
    xiè
    chén
    xiāo

原文: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相关标签:咏史怀古

译文及注释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铁瓮:古代用来装粮食的器具。古时候的形势,像铁瓮和金炉相对立着。长江从东方注入,晨风吹起波涛。天空中的孤云来来去去,水面上的孤帆上下起伏,天空和水面相互邀请。远处的山峰时隐时现,美景难以描绘。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指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变迁。千年过去了,只有我痴心地倚在亭子里,回顾着历史的痕迹。只有汀边的鸥鹭不管人间的兴衰,自由自在地飞翔,一抹白色飞过青天。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飞翔,远离尘嚣。
注释:
铁瓮:古代用来装粮食的器具,形状像瓮,由铁制成。
古形势:古老的形势,指古代的景象。
相对立:相对而立,指两者相对而立。
金焦:指黄金的颜色,焦黄色。
长江万里东注:长江从西向东流经万里,最终注入东海。
晓吹:清晨的风声。
孤云:孤立的云彩。
孤帆:孤独的帆船。
天共水相邀:指天空和水面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远岫:远处的山峰。
明晦:明亮和昏暗交替。
好景画难描:形容景色美丽,难以用笔墨描绘。
混隋陈:指混乱的隋朝和陈朝。
分宋魏:指分裂的宋朝和魏晋南北朝。
战孙曹:指三国时期孙权和曹操的战争。
回头千载陈迹:回顾千年前的历史,指古迹。
痴绝倚亭皋:形容沉迷于古迹之中,不愿离去。
汀边鸥鹭:指停留在海滩边的海鸥和鹭鸟。
不管人间兴废:不关心人间的兴衰荣辱。
一抹度青霄:一扇翱翔于蓝天之上。
举手谢尘嚣:比喻远离尘世,不再受到世俗的干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歌赏析的内容来自于佚名作者的《登金山》。整篇诗歌以赞美镇江古城为主题,通过对金焦、铁瓮等镇江地标建筑和长江、天空、远山等景象的生动描绘,将诗人所见所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第一句“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通过对“铁瓮”、“金焦”这两座古城的描述,突出了镇江的历史地位和城市景观。接下来,“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表现了江流奔腾,气象万千的场面。而“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则将天、水、船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凸显出江天之间的和谐与奇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下片中,“远岫忽明晦”则传递出美景的变幻多端,以及人们观赏自然景观所感受到的美好情感。最后一句“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引用了历史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镇江作为历史名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 整篇诗歌通过形势、景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将诗人对镇江古城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诗歌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和多重象征手法,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赏析详情»


吴潜简介: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出生于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他于宁宗嘉定十年(1217)考中进士,以第一的成绩被授予承事郎官,后任江东安抚留守等职。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但是次年吴潜便被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军南侵攻鄂州,吴潜因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并改封许国公,但最终仍然被贾似道等人排挤,再次罢相。他被流放到建昌军,并被迫迁往潮州、循州等地。 吴潜精通文学,多才多艺,与姜夔、吴文英等人交往。他的词风沉郁、感慨特深,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更近于辛弃疾的风格。他的代表作品有《六州歌头》、《虞美人·山中雪后》等。他著有《履斋遗集》,其中包括了他的一些散文和诗歌作品,同时,他的词集也被收录在《履斋诗余》中。吴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作风骨独特,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