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译文及注释: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铁瓮:古代用来装粮食的器具。古时候的形势,像铁瓮和金炉相对立着。长江从东方注入,晨风吹起波涛。天空中的孤云来来去去,水面上的孤帆上下起伏,天空和水面相互邀请。远处的山峰时隐时现,美景难以描绘。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指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变迁。千年过去了,只有我痴心地倚在亭子里,回顾着历史的痕迹。只有汀边的鸥鹭不管人间的兴衰,自由自在地飞翔,一抹白色飞过青天。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飞翔,远离尘嚣。
注释:
铁瓮:古代用来装粮食的器具,形状像瓮,由铁制成。
古形势:古老的形势,指古代的景象。
相对立:相对而立,指两者相对而立。
金焦:指黄金的颜色,焦黄色。
长江万里东注:长江从西向东流经万里,最终注入东海。
晓吹:清晨的风声。
孤云:孤立的云彩。
孤帆:孤独的帆船。
天共水相邀:指天空和水面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远岫:远处的山峰。
明晦:明亮和昏暗交替。
好景画难描:形容景色美丽,难以用笔墨描绘。
混隋陈:指混乱的隋朝和陈朝。
分宋魏:指分裂的宋朝和魏晋南北朝。
战孙曹:指三国时期孙权和曹操的战争。
回头千载陈迹:回顾千年前的历史,指古迹。
痴绝倚亭皋:形容沉迷于古迹之中,不愿离去。
汀边鸥鹭:指停留在海滩边的海鸥和鹭鸟。
不管人间兴废:不关心人间的兴衰荣辱。
一抹度青霄:一扇翱翔于蓝天之上。
举手谢尘嚣:比喻远离尘世,不再受到世俗的干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歌赏析的内容来自于佚名作者的《登金山》。整篇诗歌以赞美镇江古城为主题,通过对金焦、铁瓮等镇江地标建筑和长江、天空、远山等景象的生动描绘,将诗人所见所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第一句“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通过对“铁瓮”、“金焦”这两座古城的描述,突出了镇江的历史地位和城市景观。接下来,“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表现了江流奔腾,气象万千的场面。而“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则将天、水、船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凸显出江天之间的和谐与奇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下片中,“远岫忽明晦”则传递出美景的变幻多端,以及人们观赏自然景观所感受到的美好情感。最后一句“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引用了历史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镇江作为历史名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
整篇诗歌通过形势、景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将诗人对镇江古城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诗歌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和多重象征手法,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赏析详情»
吴潜简介: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出生于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他于宁宗嘉定十年(1217)考中进士,以第一的成绩被授予承事郎官,后任江东安抚留守等职。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但是次年吴潜便被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军南侵攻鄂州,吴潜因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并改封许国公,但最终仍然被贾似道等人排挤,再次罢相。他被流放到建昌军,并被迫迁往潮州、循州等地。 吴潜精通文学,多才多艺,与姜夔、吴文英等人交往。他的词风沉郁、感慨特深,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更近于辛弃疾的风格。他的代表作品有《六州歌头》、《虞美人·山中雪后》等。他著有《履斋遗集》,其中包括了他的一些散文和诗歌作品,同时,他的词集也被收录在《履斋诗余》中。吴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作风骨独特,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