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拼音译文赏析

  • jiāng
    chéng
    ·
    píng
    shā
    qiǎn
    cǎo
    jiē
    tiān
    cháng
  • [
    sòng
    ]
    hǎo
  • píng
    shā
    qiǎn
    cǎo
    jiē
    tiān
    cháng
    máng
    máng
    xìng
    wáng
    zuó
    shēng
    àn
    shuāng
    qiān
    yīng
    xióng
    chéng
    shì
    gǎn
    kǎi
    màn
    beī
    liáng
  • shào
    nián
    yǒu
    zhōng
    xíng
    guó
    míng
    wáng
    sǎo
    shā
    chǎng
    zhōng
    liú
    céng
    leì
    zhān
    shàng
    shàng
    zhì
    ān
    shuāng
    yuǎn
    kōng
    chàng
    wàng
    guò
    weí
    yáng

原文: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相关标签:爱国宋词精选写景

译文及注释
平坦的沙地上,浅浅的草丛延伸到天边。道路漫漫,历经兴衰。昨夜波浪声响起,冲刷着岸边的骨骼,如同霜一般。千古英雄的事迹,只能引起我们的感慨和悲凉。年轻人有志于投身中原,留下了名字,扫荡沙场,划船中流,曾经记得泪水沾湿了衣襟。想要登上治安双阙的高峰,却只能空怀遥望,路过了维扬城。
注释:
平沙:平坦的沙地;浅草:矮小的草丛;接天长:延伸到天边的长空。

路茫茫:路途漫长而茫然无边。

几兴亡:几经兴衰。

昨夜波声:昨晚海浪的声音。

洗岸骨如霜:海浪冲刷着岸边,使得骨头像霜一样冰冷。

千古英雄成底事:历史上的英雄们都成为了过去的事情。

徒感慨:只有感叹。

谩悲凉:空洞的悲凉。

馘名王:指古代战争中杀敌取胜而获得的功名。

扫沙场:指战场上的胜利。

击楫中流:划船时在水中划动桨。

曾记泪沾裳:曾经因为悲伤而流泪,泪水沾湿了衣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想要到远方的治安双阙(指京城)去。

空怅望:空洞地望着远方。

过维扬:经过了维扬(现在的扬州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篇词作品是一首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了作者不满当时统治者不尽忠职守的情绪和对家乡遭受战乱带来的痛苦的描写。 首先,词中运用了景与情的有机结合。作者通过平淡的景物描写,如草、沙、天、路等,勾勒出维扬劫后的荒凉和凄迷,传达出对战争带来的悲痛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特别是在“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的描写中,更是将景中之情淋漓展现,通过听到夜间的波声,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浸淫其中,使人心生激奋和气节凛然之感。 其次,词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伤今怀古的手法。在词中写道:“欲上治安双阙远,抽刀断水水更流”,表达出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时局的关注。同时,也通过对前朝治安策的提及,凸显出自己对政治改革的追求。这种反映现实、抒发情感并寄托希望的手法,使词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感。 综上所述,这首《江城子》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反映历史现实的主题,在宋代词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佳作,更是一部具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文学珍品。 赏析详情»


注释
这篇文章提到的是一首词作品,该词作者不详。下面是对文章中出现的专业性词汇和历史事件的注释: 1. 佚名:指作者不为人所知,未留下真实姓名。 2. 北通中原的大路:指连接南方和中原的交通枢纽,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 3. 气节凛然:表示人在面临险阻和困难时能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 4. 漫悲:即徒然悲叹,表示徒然而感伤悲哀。 5. 中行说:汉朝宦官,曾经效力于汉文帝,在政治上权倾一时,成为汉朝的大患。 6. 馘:在战场上割下敌人左耳以计功,是古代战争中常见的计算战绩的方式。 7. 治安策:指汉代贾谊的《治安策》,是一篇批评时政的文章。该文内容旨在批评当时汉朝社会的腐败和不公,提出有关政治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8. 双阙:本是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用以指明皇帝的位置。在这里,双阙指皇帝上朝之处。 9. 维扬:即古代城市扬州,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是历史上著名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 注释详情»


李好古简介: 李好古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词人,但其生平不详。据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李好古自署乡贡免解进士,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根据他写于扬州的两首《八声甘州》、两首《江城子》里的自述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 李好古年轻时有远大的志向,但无法获得报国的机会。因此,当他到了大约30岁时仍未求得功名,便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他的《酹江月》中也写道:“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表达了自己中年以后仍然无法如愿的困境。据此可以推断,他在中年以后仍然没有获得成功,于是四处流浪。 虽然李好古生平不详,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是不可忽略的。他的作品有《八声甘州》、《江城子》、《酹江月》等,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至今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