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强对一作:疆场)
译文及注释:
危楼高耸,我望眼前,感叹这种情怀,历史上有几人曾懂?鬼神相助,似乎是上天注定南疆北界的命运。一条江水横贯,山岗环绕三面,形成了争雄之势。六朝时期,门户之争何其猖獗,只为私利而互相算计。我笑王谢等人,他们登高远望,也曾有过英雄般的感慨。但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管不到河洛之间无尽的腥臭。我要勇往直前,不回头,寻找中流的誓言。就像小孩子打败了强盗,胜利已成定局,还需要问谁更强?
注释:
危楼:高楼。指高处远望。
今古几人曾会:指能够领悟此情此景的人很少。
鬼设神施:指自然界的景象,有时让人感觉像是神仙布置的一样。
浑认作:指将其视为。
天限南疆北界:指天空的边界,南方和北方都有。
一水横陈:指一条河流横贯在眼前。
连岗三面:指周围的山峰连绵不断,环绕着危楼。
做出争雄势:指山峰高耸,互相竞争,形成一种雄伟的景象。
六朝何事:指六朝时期的历史事件。
只成门户私计:指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只是为了争夺权力而已,没有真正的大义。
笑王谢诸人:指王勃、李白、杜甫等诗人。
登高怀远:指登高远望,思念远方。
也学英雄涕:指像英雄一样流泪。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指长江之外的地方,自己管不到,而河洛地区的气味却无处不在。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指要勇往直前,不回头,寻找自己的目标。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指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打败强盗,表示自己有信心战胜困难。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评:
这篇简评是针对一篇文章的评论,该文章是一首词,作者为佚名。文章分为上下两片,上片谴责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下片抨击空论清谈。全文议论精辟,笔力挺拔,充满了英雄气概。
在上片中,作者通过三句“一水”来强调南宋的地形优势,主张北上争雄以恢复中原。但是,他也谴责南宋朝廷颓靡不振,只图门户私计,没有真正有力的行动。这部分内容尖锐批判了当时南宋统治者的无能和短视。
下片则聚焦于爱国主义,批评那些只会空谈的清谈士。作者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效仿东晋的祖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部分内容则强调了爱国主义的实践与行动,呼吁大家不要仅仅停留于言辞与思想的层面,而是要付诸行动。
总体来看,这篇词的思想深邃、提出了有价值的战略建议和爱国主义观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才华和雄心壮志。因此,在文学史上也备受赞誉。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可见其词作在当时的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简评详情»
赏析:
这片优越的土地视为边陲,放任外敌势力逐渐逼近。接下来的句子,“进可攻,退可守”,则是对镇江地理形势的简洁概括,这里既有防御之利也有进攻之便,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作者在此强调了镇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提出应将这里作为中国向南拓展的重心。
紧接着,作者开始批评南宋贵族和权贵。他们只关注个人利益,并没有意识到中国领土的整体安全,导致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之下,百姓生活困苦。作者认为凭借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应该大举北伐,收复失地,重振神州雄风。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南方统帅和将领的信任,相信他们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从词中可以看出,作者陈亮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爱国者。他深入分析国家形势,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战略建议,批判了当时贵族和权贵的短视行为。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以及其远见卓识的思考和构想。同时,这首词也是一篇优美的登高赋,借助山水景色和作者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愿景和自己的爱国情怀。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登楼极目四望(望:四处看),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注:陈亮此处在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情感,对于当时的政局和局势进行了深入思考)
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致。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注:陈亮认为这个地方原本应该成为中国向南扩张的重心,但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充分发挥这里的优势,反而视之为边陲)
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注:陈亮在这里强调了这个地方的南北通衢、地势环抱等战略地位,提出应该将这里作为中国向南拓展的重心)
六朝的旧事,原来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于是笑王谢等人,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注:陈亮批评了当时的贵族和权贵,认为他们只关注个人利益,而不为国家民族着想)
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注:陈亮指出当时贵族和权贵只顾自己的利益,没有意识到中国领土的整体安全,导致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之下,百姓生活困苦)
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注:陈亮建议中国应该充分利用镇江地理优势,向北发动进攻,收复失地,同时也要有充分的自信和决心。)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陈亮简介: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出生于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他以解头荐的身份上献《中兴五论》而被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陈亮再次诣阙上书论国事。但是,在其一生中因为持不同政见,两次被诬陷入狱。 绍熙四年,陈亮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以状元的成绩中选,被授予建康府判官公事之职。然而由于意外,他并未到任就去世了,享年51岁。谥号文毅。 陈亮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的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著有《龙川文集》和《龙川词》等作品。他在南宋时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并受到了宋室的重视。在《宋史》中也有相关传记记录。总体来说,陈亮是一位才华横溢,忠于国家和理想的伟大人物。 陈亮的具体出生和逝世时间分别为1143年和11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