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送陈起莘归长乐)》拼音译文赏析

  • qìn
    yuán
    chūn
    sòng
    chén
    shēn
    guī
    cháng
  • [
    sòng
    ]
    chén
    rén
    jié
  • guò
    liǎo
    meí
    huā
    zòng
    yǒu
    chūn
    fēng
    zǎo
    hái
    zhèng
    yàn
    nuǎn
    cǎo
    mián
    bié
    yīng
    cháo
    yān
    dàn
    liǔ
    zhēng
    ān
    lǐng
    tiān
    gāo
    jiàn
    leí
    hǒu
    guī
    hǎo
    zhī
    xíng
    nán
    guī
    shān
    xià
    jiàn
    qīng
    meí
    chū
    shú
    yóu
    suān
  • míng
    chǎng
    lǎo
    xián
    guān
    fēn
    suì
    wǎn
    zhū
    máo
    shàng
    shān
    tàn
    lóng
    shū
    jūn
    shàng
    liú
    yàn
    xuān
    rén
    lǎo
    cháng
    lián
    huán
    jìng
    yǐng
    shuāng
    qīn
    hén
    chén
    àn
    yíng
    kuáng
    míng
    zhuàn
    shì
    jiān
    jūn
    guī
    jiàn
    jiā
    lín
    jiù
    zuò
    weí
    bào
    píng
    ān

原文: 过了梅花,纵有春风,不如早还。正燕泥日暖,草绵别路,莺朝烟淡,柳拂征鞍。黎岭天高,建溪雷吼,归好不知行路难。龟山下,渐青梅初熟,卢橘犹酸。
名场老我闲关。分岁晚诛茅湖上山。叹龙舒君去,尚留破砚,鱼轩人老,长把连环。镜影霜侵,衣痕尘暗,赢得狂名传世间。君归日,见家林旧作,为报平安。



译文及注释
过了梅花,纵有春风,不如早还。
经过了梅花,即使有春风吹拂,也不如早日归还。

正燕泥日暖,草绵别路,莺朝烟淡,柳拂征鞍。
此时燕子泥巢已暖,草地上茵茵绿草,黄莺在烟雾中欢唱,柳枝拂过行军的马鞍。

黎岭天高,建溪雷吼,归好不知行路难。
黎岭高耸入云,建溪的雷声隆隆,想要回家却不知道行路艰难。

龟山下,渐青梅初熟,卢橘犹酸。
在龟山下,青梅渐渐成熟,卢橘仍然酸涩。

名场老我闲关。
名场老我闲散。

分岁晚诛茅湖上山。
分岁已晚,我将茅草烧尽,登上湖山。

叹龙舒君去,尚留破砚,鱼轩人老,长把连环。
叹息龙舒君已离去,仍留下破砚,鱼轩的人已年老,长久地拿着连环。

镜影霜侵,衣痕尘暗,赢得狂名传世间。
镜子映出霜花,衣服上沾满尘土,却赢得了狂名传世。

君归日,见家林旧作,为报平安。
君归之日,看到家中的林木依旧,为了报平安。

(注:此译文为对古诗内容进行汉字译文,可能有不同的译法和理解,仅供参考。)
注释:
过了梅花:指春天已经过去了,梅花已经开完了。
纵有春风,不如早还:即使有春风,也不如早日归还。
正燕泥日暖:指春天的阳光温暖,燕子在泥中筑巢。
草绵别路:指路旁的草地茂盛。
莺朝烟淡:指黎明时分,莺鸟的歌声和烟雾都很淡。
柳拂征鞍:指柳树轻轻拂过行军的马鞍。
黎岭天高:指黎明时天空很高。
建溪雷吼:指建溪的雷声隆隆。
归好不知行路难:指虽然想回家,但行路很困难。
龟山下:指在龟山下。
渐青梅初熟:指青梅渐渐成熟。
卢橘犹酸:指卢橘还是酸的。
名场老我闲关:指名场老我(古代文人)在闲关(指自己的家)。
分岁晚诛茅湖上山:指分岁晚了,才来到茅湖上山。
叹龙舒君去:指叹息龙舒君已经离去。
尚留破砚:指还留下破砚。
鱼轩人老:指鱼轩的人已经老了。
长把连环:指长时间地拿着连环(指连环诗)。
镜影霜侵:指镜子的影子被霜侵蚀。
衣痕尘暗:指衣服上的痕迹被尘土覆盖。
赢得狂名传世间:指赢得了狂名,流传于世间。
君归日:指君归的那一天。
见家林旧作:指看到家中的林木已经长大。
为报平安:为了报告平安。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陈人杰简介: 石延年是北宋时期的官员、文学家和书法家,字曼卿,号安仁。他原籍幽州(今北京市一带),后因幽州被契丹割让,他的家族南迁,定居于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南)。石延年多次参加官试,但未能通过,直到真宗年间,他以右班殿直的身份,改任太常寺太祝,后累迁大理寺丞,最终官至秘阁校理、太子中允。他与欧阳修、杜默一起被称为北宋文学家“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