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译文及注释:
西原驿路挂城头:西原驿路上,城头悬挂着旗帜。
客散红亭雨未收:客人散去,红色亭子里的雨还没有停。
君去试看汾水上:你去试着看看汾水之上,
白云犹似汉时秋:白云依旧像汉代时的秋天。
注释:
西原驿路:指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一个驿站。
挂城头:城头上挂着旗帜,表示欢迎客人到来。
客散红亭雨未收:客人散去后,红亭下仍在下雨,意味着客人离开时天气并不好。
汾水:山西省的一条河流。
白云犹似汉时秋:白云依旧像汉代时的秋天一样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赞美。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此篇文章主要介绍诗人岑参创作《送友人》的背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至上元二年,也就是759年至761年期间,岑参担任虢州长史,而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战乱频发,国土破碎,民不聊生,岑参亲眼目睹了开元盛世景象逝去的情况。
在这种遭受战乱摧残的情境下,岑参的创作显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通过《送友人》这一诗作,表达了对故友离别之情,同时也在诗中借用汉武帝游览汾水之典故,表现了对开元盛世逝去的怀念之情。
这样的创作背景使得《送友人》这首诗作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特色和历史价值。从中可以看到岑参对于当时社会动荡岁月的沉思和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唐朝开元盛世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因此,可以说,《送友人》这首诗作的创作背景十分重要,它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背景和深入理解诗作内涵的基础。作为一位抒情诗人,岑参在这样动荡的时期依然能够创作出如此优美、典雅的诗作,更加凸显了他高超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作,通过描写雨中送客的情景和西原山上的驿路,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诗中开头的“西原驿路挂城头”既是在写景,又是在叙事。城堞和山峦的重重叠叠,驿路在山上穿行,如同挂在城头上一般,同时也暗示了送行的主题。而江边的送客亭和主人殷殷相送的情景更加点出了送行的主旨,使得整首诗既是一幅描绘山水的画卷,也是一首表达情感的诗篇。
然而,《送友人》并不单纯只是一首送别的应酬之作。岑参借用了汉武帝游览汾水的典故,表现了对时代流转的感慨和对盛世之美的怀念。通过“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一句话,他向友人推荐了汾水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对唐朝开元盛世逝去的惋惜之情。
整个诗篇表现了岑参高超的叙述技巧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从写景到叙事,再到情感表达,他在摄取、提炼、表现三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历史价值的佳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注释】:
1. 驿路:连接各地驿站的道路。
2. 西原山:即今山西省隰县境内的西耿山。 3. 城头:指城墙,比喻山势高峻。
4. 江边的送客亭:古代为在江河边上为旅客提供休息的建筑物。
5. 送行人:为了给亲友或客人送行而聚集的人群。
6. 依依惜别:形容离别之情缠绵而难舍。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注释】:
1. 李判官:指唐代著名诗人李之仪,当时他被任命为河东(今山西)判官。
2. 汾水:指汾河及其流域,是山西省的一条重要河流。
3. 云光山色:指山峦在日出、日落等情况下所呈现的奇幻景象。
4. 汉武帝:即汉武帝刘彻,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其治下国家繁荣昌盛、文化发达,被誉为“开国之楷模”。
5. 雄伟壮丽:形容山水景色高大、宏伟壮观。
译文及注释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