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钱唐山水接苏台,两地褰帷愧不才。政事素无争学得,
风情旧有且将来。双蛾解珮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
不似刘郎无景行,长抛春恨在天台。
译文及注释:
钱唐山水接苏台,两地褰帷愧不才。
钱塘山水与苏州相连,两地相隔,我感到惭愧自己才能不足。
政事素无争学得,风情旧有且将来。
我不喜欢争权夺利,学习得到了一些成就,风情也一直保持着,将来也会如此。
双蛾解珮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
双蛾解下珠帘,相互送别哭泣;五匹马鸣响着铃铛,笑着回去。
不似刘郎无景行,长抛春恨在天台。
不像刘郎那样漫无目的地行走,我长久地把春天的忧愁留在了天台上。
注释:
钱唐:指钱塘江和唐山,两地相接。
苏台:指苏州和台州,两地相邻。
褰帷:拉开帷幕,指相互了解。
政事素无争:指不涉及政治争端,安心学习。
风情旧有且将来:指古代的风情和文化传统将会延续下去。
双蛾解珮啼相送:指女子解下身上的珠带,相互送别。
五马鸣珂笑却回:指五匹马拉着车子,车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音,人们笑着回家。
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
无景行:指没有机会游览名胜景点。
长抛春恨在天台:指长期在天台山上怀念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题为《新栽梅》。全诗共四句十六字,运用夸张手法进行情感表达,表现出作者对于梅花的热爱和希望,并通过梅花的形象,寓意着对时局的关注和批判。
首句“池边新种七株梅”,字面意思是在池塘旁边新种下七棵梅树。其中的“新”字,强调了这是第一次栽种梅树,也呼应了题目《新栽梅》。接下来的“欲到花时点检来”,则表达了作者想要亲自前去观赏梅花开放的美丽景象,同时也希望梅花能够顺利生长壮大。
在第三、四两句中,作者写道:“不用桃李为比肩”,表示他不需要与其他花卉相比较,因为梅花以其高洁、坚毅的品性而著名。此处,作者用桃李喻小人,表达了对于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整首诗以梅花喻人,寓意着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期望。此外,全诗运用了较为简单平实的语言,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正如诗中所写,“梅花虽好,不如自己种。”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作者本人的心声,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启示:人生需要靠自己亲手去创造,才能够拥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这首《新栽梅》是一首充满温情、充满希望的诗歌。作者借助梅花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追求,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白居易所创作的咏梅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当时他担任苏州刺史。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相当特殊和充满压抑的。
那个时期,朝政腐败,百姓生活艰难,官场内外腐败盛行,诗人也深受其害。作为当时的一位官员,白居易经常受到压迫和打压,自己的职务也受到了威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白居易内心极度痛苦,处于一种情绪低谷之中。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白居易创作了这首咏梅诗。他借用梅花的坚强和不屈精神,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抗议,同时也表达了自我宣泄和心理抒发的意愿。这首诗或多或少是其内心写照,也是他对于当时时局的一个有力批判。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借用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人生追求,也表现出了对于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首咏梅诗,既是白居易内心深处的一种宣泄和发泄,也是他对于时代的一份思考和关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白居易、花池边、七棵梅树、开花
花池边刚栽了七棵梅树,想到开花时我再来查点。不要怕长洲的桃李嫉妒,今年你要好好为我吐艳。
中文释义:
花池:种花的水池;
栽:种植;
梅树:常绿乔木,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之一,代表着坚强、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
开花:花儿绽放,盛开;
查点:查看;
长洲:古时候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这里指长洲花会,是唐代盛行的传统民间节日;
桃李:桃子和李子,这里泛指各种果树;
嫉妒:因别人占有而心生恨意,不满足。
补充
译文及注释详情»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