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创作背景:
秋瑾是一位中国著名的女性革命家,她在历史上以“辛亥革命先驱”、“女烈士”等称号为人所知。而她的创作背景也与她的革命活动密不可分。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帝国已经岌岌可危、风雨飘摇。这让秋瑾深感中国社会的危机,担心祖国的危难。于是她开始着手寻找革命道路,希望能够救亡图存。为了更好地学习外国文化和革命思想,1904年(光绪三十年),秋瑾前往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加入了光复会、同盟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词人秋瑾创作了许多反映国家危机、表达救亡图存决心的作品,其中包括词作《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其思想深刻、表现激昂,具有强烈的革命意义,成为了当时的文艺精华之一。这篇词作描绘了秋瑾在日本游学时的思乡情感,反映了她对祖国危机的深切忧虑和为国牺牲的决心,因此也被视为她革命理想的精华体现。
总之,秋瑾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感的女性革命家,她毕生致力于振兴中华、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而其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光复会等组织的经历,也进一步推动了她的革命事业,成为她最辉煌的历史贡献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是对佚名词作者在1904年所写《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的一份赏析。这首词创作于秋瑾赴日不久之时,而清朝政府将其词稿公布为“罪状”,从而可见其革命性十分强烈。文章对词人对祖国沉沦的感受和自己赴日的缘由进行了点明,并在开篇便以“闲来”二字引出主题。
词人在接下来的词中表达了他对祖国危亡的忧虑,以及对于为国牺牲的坚定决心。尤其是在“为国牺牲敢惜身”这句反问中,展现了其慷慨激昂的气势。再到“关山万里作雄行”的一句,既表达了她漂泊流离的艰辛与无助,也表现出她勇往直前的决心。
词人在写作中通过换头一折,将枯寂的生活和风雨鲜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激动人心的视觉效果。她将自己的决心和信念投射在“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这句豪言之中,将其所拥有的魄力和雄心展现得淋漓尽致。整篇文章以秋瑾的决心和气质为主线,表现出了革命者应有的坚定与勇敢。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感叹,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身体。叹路途之艰险梗塞,感慨自身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人们休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连我那挂在墙上的宝剑,也不甘于雌伏鞘中,而夜夜在鞘中作龙吟。
注释:
1. 瓜分:指列强对中国进行的领土和利益的割据。
2. 牺牲:为了更大的利益或原则而放弃某些权益,包括生命、财产等等。
3. 英雄:指具有杰出品质、勇气、智慧和道德觉悟等表现非凡的人物。常常用于形容具有高尚价值观的人们。
4. 宝剑:指代秋瑾所挂在墙上的宝剑,象征着她的坚定意志和英雄气概。
5. 雌伏:形容剑在鞘中长期不使用而失去锋利状态。
6. 龙吟:剑在鞘中摩擦时发出的声音,也象征着剑在休息中保持锋利和准备战斗的状态。
译文及注释详情»
秋瑾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但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终止了她的革命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