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鉴赏:
这首童谣源于东汉末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败坏现象。整首歌曲以“举贤良”制度为主线,通过对所选拔人才的描写,展现出官场腐败、社会阶级矛盾和愚昧无知的局面。
童谣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描述了汉代的“举贤良”选官制度,通过观察和推荐来选拔人才。但是,在察举制度下,选拔出的人却远非高尚、正直的人才,而是品德低劣、才能平庸的草莽之士。童谣中所举的四个例子,详细描述了这些被举荐者的不良行径和品性。
在这首童谣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态度。从这首童谣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选官制度,更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同时,这首童谣的流传也体现了古代文化在民间传承和演变的特点。
总之,这首童谣虽然是儿歌,却传递着深度的社会和人性思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本篇创作背景介绍的是一首流传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童谣。“举贤良”是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中的一种,最早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被正式确定。按照这个制度,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需要根据考察结果,向皇帝推荐思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材。一般来说,这些被推荐的人都是平民或下级官吏。
这个制度本来是选拔人材的有效方式,但在东汉后期腐朽的政治环境中,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许多清白正直之士遭到排挤陷害。同时,还出现了将官职标价出售,公然“卖官”的情况。由于被荐之人往往要受当地世家大族的评议和察举,因此在这种风气下,所选拔出的人材总体上缺乏贤良的品德和出众的才能。
这首童谣,揭露和讽刺了这种社会现象。其中4个描写人才的例子,都是说明所选拔出的人并非如其名号一样高尚、正直和有才华。它既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公和腐败现象,也抨击了一些世家大族和官员的黑暗行径,成为东汉末期反映民间心声和抵制腐败潮流的独特表现形式。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1.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汉字译文】被推舉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識字。【注释】在古代,秀才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级别。这里描写的是某个人被推荐为秀才,但却连最基本的读写能力都没有,可谓是荒唐至极。
2.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汉字译文】被薦舉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贍養父母。【注释】孝廉是指考试及格者中具备品行端正、家庭和睦者,历史上曾经设立为官员选拔的重要标准之一。这里描写的是某个人被荐举为孝廉,但却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可谓是本末倒置。
3.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汉字译文】被選拔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汙泥一樣骯髒。【注释】寒素、清白是古代官员选拔中的重要标准,分别指廉洁、清正。这里描写的是某个人虽然被选拔为具备寒素、清白之名,但其实却像污泥一样肮脏玷污,可谓是虚有其表。
4.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汉字译文】被稱為是幹吏良將的竟然像雞一樣膽小。【注释】干吏、良将是古代官员选拔中的重要标准,分别指有能力、有品德的官员。这里描写的是某个人虽然被称为是干吏良将,但其实却胆小如鸡,不敢应付现实情况,可谓是名不副实。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