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创作背景:
《桧风·羔裘》是一首古代民间歌谣,产生于中原古代名河溱洧流域。此诗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反映了西周封国郐国(桧国)的灭亡和末期社会背景。作者佚名,但文中表现出的历史真实性和时代背景引人深思。
桧国是西周初年的小国,位于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历经唐尧虞舜至夏商周,文化底蕴丰厚,但由于统治者的奢华、骄奢淫逸,国势日渐衰微。《桧风·羔裘》应为郑武公灭桧前的作品,展现了桧国君主治国不道的不满和忧虑。在此,作者借用了“羔裘”和“狐裘”这样的穿着象征,表达了他对于桧国大臣因桧君治国不以其道被迫离去后的愤怒和伤感。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桧风·羔裘》是一首表达相思之痛的爱情诗歌。诗中描述了一位女子思念她心仪的男子,他是一位官员。无论是政治层面还是情感层面,《桧风·羔裘》都是经典之作,在历史、文学、社会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羔裘》一诗是我国古代经典诗歌之一,作者佚名。此诗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桧国君主治国不道的不满和忧虑。
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首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描绘了桧国君主的穿着,但言语间充满感情色彩。这种反差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焦虑。钱澄之曾指出:“‘逍遥’为急务,‘以朝’在所缓。”这说明即便是身处盛世的大国之君,也不能忽视礼仪规范和国家大事,更何况桧国“国小而迫”,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这种无法自知、麻木不仁的态度,让人不禁心生忧虑和焦虑。
第二章的诗意与第一章相同,但回环往复中更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国之将亡、桧君仍以逍遥游宴为急务的幽远绵长之恨。在此,作者借用了“羔裘”和“狐裘”这样的穿着象征,表达了他对于桧国大臣因桧君治国不以其道被迫离去后的愤怒和伤感。
整首诗潜藏着深刻的社会思考和历史哲理。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表达了他对统治者的期望,呼唤良善、智慧、清明的政治领袖。他饱含矛盾和忧虑的诗情,令人深感动容,也引起人们反思和思考。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注释:
- 羊羔皮袄:用羊羔毛制成的衣服,暖和舒适。
- 逍遥:自由自在地游荡。
- 狐皮袍子:用狐皮制成的衣服,贵重奢华。
- 坐朝:指君主在宫廷中接见大臣议政。
- 费思虑:让人担心、费心的。
- 忧心忡忡:非常忧愁,心情沉重。
- 操心:担忧、烦恼。
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注释:
- 游逛:漫步游玩。
- 朝堂:君主接见大臣议政的地方。
- 国家:指整个国家的情况。
- 心忧伤:感到非常担忧和心痛的状态。
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注释:
- 色泽如脂膏:形容颜色鲜艳、光彩照人。
- 金光耀: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 心事沉沉:内心深处的忧虑和烦恼非常沉重,难以释怀。
- 全忘掉:完全忘却,彻底放下。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