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
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
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关于中国历史上一对著名的夫妻文姜和齐襄公的讥刺,作者是佚名。《毛诗序》记载,齐襄公没有遵循礼义,经常游荡于京城,与文姜保持不正当的关系,把他们的罪行暴露在广大百姓面前。方玉润则认为,这首诗描绘了文姜的罪行,虽然没有直接控诉齐襄公,但由于齐襄公也参与了这种淫乱行为,因此可以通过文姜来抨击他。
根据《春秋》的记载,文姜在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2年)、鲁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鲁庄公五年(公元前689年)和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都曾与齐襄公会面。这表明文姜在其丈夫鲁桓公去世后仍然坚持不懈,并与齐襄公多次保持不正当的关系,而鲁庄公也未能制止这种行为。因此,人们开始将诗歌用作讽刺文姜与齐襄公的工具。
这首诗中有许多联绵形容词,如“薄薄”、“济济”、“濔濔”、“汤汤”、“滔滔”等,这些联绵形容词通过押韵的方式,使整首诗读起来像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同时也加强了诗歌的鲜明感。此外,诗中描绘了马车疾驰的声音、四匹纯黑的骏马等形象,强化了文姜和齐襄公的罪过,并抨击了他们淫乱的生活方式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举止。
总之,这首诗是一首思想精深的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和警讯。它捕捉了文姜与齐襄公淫乱行为的精神实质,以及人们对于这种行为的不满和憎恶。这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公众人物行为的高度关注和深入反思。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鲁国文姜与齐襄公淫乱的作品。作者佚名,但是却凭借着其凝练有力的语言和犀利的讽刺手法,将那些贪婪、淫荡之徒揭露得淋漓尽致。
首先,这首诗中运用了不少二字字音相同的联绵形容词,例如,“薄薄”、“济济”、“濔濔”、“汤汤”、“滔滔”等。这些形容词通过押韵的方式,使整首诗读来如歌般优美,而且也加强了诗歌的鲜明感。同时,这些联绵形容词所描绘的细节,更是让人对文姜和齐襄公的行为进行了深度的想象,让人对二人的罪行感到深深的不满和憎恶。
其次,这首诗从多个方面刻画了文姜与齐襄公的肮脏行径。例如,诗中描述了马车疾驰的声音,表现了二人在过分奢华生活的同时,却没有顾及民众的生计和利益。而诗中所描绘的四匹纯黑的骏马更是将二人的恶习暴露得淋漓尽致。这些形象的描写,既强化了文姜与齐襄公的罪行,又抨击了他们淫乱的生活方式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举止。
再次,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讽刺对象主要是文姜本人,而非齐襄公。虽然文姜与齐襄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但是作者却通过着重描写文姜的行为,让读者更加关注她的罪过。这种手法,不仅加深了对文姜的谴责,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于女性卑劣行径的深刻认识和强烈反感。
总之,这首诗语言简练、含蕴深刻、寓意深远。在表现文姜与齐襄公淫乱的同时,也批判了那些丧失道德良知和急功近利的人们。它是一首思想精深的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和警讯。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马车疾驰声隆隆,竹帘低垂红皮蒙。
(马车快速行驶,发出轰鸣声;车内竹帘低垂,用红色皮革作为遮挡物。)
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夜归急匆匆。
(鲁国的大道很宽阔平坦,文姜夜里匆匆忙忙地回家。)
四匹黑马真雄壮,缰绳柔软上下晃。
(四匹黑马非常雄壮强健,缰绳柔软,左右晃动。)
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动身天刚亮。
(鲁国的大道很宽阔平坦,文姜一早就要出门。)
汶水日夜哗哗淌,行人纷纷驻足望。
(汶水时刻发出流水的声音,路过的行人纷纷停下来观看。)
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回齐去游逛。
(鲁国的大道很宽阔平坦,文姜回到齐国去游玩。)
汶水日夜浪滔滔,行人纷纷驻足瞧。
(汶水日夜间波涛汹涌,路过的行人纷纷停下来观看。)
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回齐去游遨。
(鲁国的大道很宽阔平坦,文姜回到齐国去游玩。)
注释:
1. 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2. 文姜:齐襄公的妹妹,嫁给了鲁国的桓公,因其美貌而有“文君”之称。
3. 汶水:位于今天的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流经鲁国和齐国。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