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译文及注释:
于以采蘩?在湖沼和池塘之间采摘蘩草。于以用之?用于公侯的事务。
于以采蘩?在山涧之中采摘蘩草。于以用之?用于公侯的宫殿。
被之僮僮,日夜侍奉在公侯身边。被之祁祁,轻声细语地回归。
注释:
于以采蘩:采摘蘩草。蘩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古人认为它有驱邪、祛病的功效。
于沼于沚:在池塘、沼泽中采摘蘩草。
于以用之:用来做什么。
公侯之事:指官府、贵族的事务。
于涧之中:在溪流中采摘蘩草。
公侯之宫:指官府、贵族的宫殿。
被之僮僮:穿着朴素的衣服,一直侍奉在公侯身边。
夙夜在公:早晚都在公侯身边侍奉。
被之祁祁:穿着华丽的衣服,说话声音轻柔。
薄言还归:说话不多,很快就回家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一首古代诗歌《采蘩》进行赏析,从主人公的身份、诗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文章首先提到了关于此诗主人公身份的不同说法,而后指出不论主人公是贵族夫人还是家人,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此诗描写的是为祭祀而奉献的劳动和付出,反映了人们为了神灵祈求平安而付出的精神和劳动。
接着,文章引用了《毛诗序》和朱熹的《诗集传》对主人公身份的不同解释,并指出了唐代学者贾公彦对“女宫”身份的诠释。通过对主人公身份的分析,文章揭示了该诗中蕴含的社会阶层和生产关系的特点,体现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分工明确的劳动分工。
最后,文章回到诗歌本身,强调了诗中所体现的劳动与奉献精神,其中的女宫们为祭祀而劳作的细节形象地展现了她们的艰辛与忙碌,反映出了古代宫廷中祭祀文化的细节和精神内涵。
整篇文章通过对主人公身份、社会阶层、劳动与奉献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全面深入地展现了《采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采蘩》是一首关于古代祭祀或养蚕的诗。对于其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份,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些古代学者认为此诗是贵族夫人自咏之辞,描述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也有人将主人公定为家人,但仍有隔膜。现代学者则多以为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
据古籍记载,《毛诗序》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说明此诗是在讲述夫人采蘩以供祭祀之需要,并且这是夫人的工作,这一说法比较符合古代贵族的传统。而朱熹《诗集传》却把主人公定为“家人”,与《毛诗序》的解释有所不同。
然而,无论此诗描写的是贵族夫人还是家人,其内容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因为古代贵族需要进行不时之需的祭祀,蘩草便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祭品。而本诗所描绘的采摘蘩草过程的辛勤和忙碌,显示出主人公为了祭祀所付出的劳动和奉献。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诗中,主人公所在的地点被明确指出为“公侯之宫”,这与贵族夫人或家人有所不同。因此,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反映了古代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事实,因为《周礼·春官宗伯》曾提到,“女宫”需要负责祭祀中的濯摡及粢盛之爨等活动。
总之,无论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份是何种说法,这首诗都是对古代祭祀文化的一种描述和反映,展现了人们为了神灵祈求平安而奉献的精神和劳动。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哪儿采白蒿、去那洲与池、哪儿用白蒿、公侯的祭祀
哪儿采白蒿?去那洲与池。哪儿用白蒿?公侯的祭祀。哪儿采白蒿?去到山涧旁。哪儿用白蒿?公侯的庙堂。夫人多谨慎,早晚在公庙。夫人多安详,进退亦有度。
【汉字译文】
哪儿采白蒿?去那洲与池。
哪儿用白蒿?公侯的祭祀。
哪儿采白蒿?去到山涧旁。
哪儿用白蒿?公侯的庙堂。
夫人多谨慎,早晚在公庙。
夫人多安详,进退亦有度。
译注:
1. 白蒿:一种水草,主要生长在水边、沼泽地和池塘中。
2. 公侯:指封建时代的贵族阶层。
3. 祭祀: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宗教活动,是向神灵祈求平安、丰收等的一种仪式。
4. 洲:指水中的小岛。
5. 庙堂:庙宇的大厅,用来进行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
6. 夫人:古代贵族阶层中的女性称谓。
7. 谨慎:指行事慎重、小心。
8. 安详:指心情平和、安定。
9. 进退有度:指行动得当、得体。
来源链接:[[1](https://www.gushiwen.com/view/13.html)]]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