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梅谢了》拼音译文赏析

  • qín
    é
    ·
    meí
    xiè
    liǎo
  • [
    sòng
    ]
    liú
    zhuāng
  • meí
    xiè
    liǎo
    sài
    yuán
    dòng
    jiě
    hóng
    鸿
    guī
    zǎo
    hóng
    鸿
    guī
    zǎo
    píng
    wèn
    xùn
    liáng
    lǎo
  • zhè
    西
    miàn
    biān
    shēng
    qiāo
    huái
    beǐ
    chuī
    yān
    shào
    chuī
    yān
    shào
    xuān
    gōng
    diàn
    殿
    lěng
    yān
    shuaī
    cǎo

原文: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译文及注释
梅花凋谢了,塞外的冰雪解冻,大雁早早地回来了。大雁回来了,我可以问它消息,问问大梁留下的老人们的近况。

浙江河的西面,边上很安静,淮河北去,炊烟很少。炊烟很少,宣和宫殿里,已经冷落了,只有草木凋零。
注释:
梅谢了:梅花凋谢了。
塞垣冻解:边境的城墙解冻了。
鸿归早:大雁早早地回来了。
凭伊问讯:可以问它们的情况。
大梁遗老:指大梁地区的老人们。
浙河西面边声悄:浙江河的西面边界很安静。
淮河北去炊烟少:淮河北面没有很多农村的炊烟。
宣和宫殿:北宋时期的皇宫。
冷烟衰草:宫殿里的烟很冷,草也很凋零。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刘克庄的这首词《鹧鸪天·登高》是在南北宋之交时期创作的。当时,中原地区已经沦陷,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南北宋之间的分裂使得爱国志士们备受煎熬。刘克庄正是这样一位爱国志士。在南宋时代,他担任过诸多官职,但是由于权势受制于投降派大臣,他无法将自己的复国计划付诸实施。因此,在心中忧虑和期望之下,他写下了这首《鹧鸪天·登高》。 这首词是于1206年韩惦胄失败的北伐之后创作的。南宋朝廷在和议之后,昏庸的皇帝和投降派大臣立刻将恢复中原的大业置之不理,让许多爱国志士们备受煎熬。但是,他们依旧没有忘记失陷的广大国土,日日为国家的前途担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克庄通过试图向北方遗民发出问候和声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北伐失败的遗憾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他通过词中描写的山河荒凉、花谢人去等景象,展现出心中的忧虑和对祖国未来的担忧。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壮烈的情怀,成为了南宋时期一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词作,也成为爱国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刘克庄的这首《鹧鸪天·登高》是在南北宋之交期间创作的,他通过这首词抒发了自己对于祖国沦陷和民族分裂的忧虑和对于祖国统一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他这位爱国志士的高尚情操和思想境界。这首词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是由金人统治的地区,炊烟的少,凸显出这里人烟稀少、荒凉萧条的景象。这首词通过鸿雁北归来描绘中原的残破景象,深刻反映了南宋时代文人士大夫对祖国未统一、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愤和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遗民的关怀与思念之情,展示出南北之间骨肉同胞的深厚感情。作者运用鸿雁问讯的方式,将自己的心声传递给北方遗民,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支持,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实现统一大业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这首词尤其在反映历史现实,宣扬民族主义方面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梅花凋谢过后,北方大地一定解冻了,鸿雁应该早点回去了。鸿雁啊(ā),还要靠你问候那些留在大梁的宋朝遗民呢。浙河的西边,是前线阵地,却静悄悄(qiǎo qiǎo)地听不到什么声音。淮河的北面,是金人占领的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看那曾经繁华奢侈的宣和宫殿,现在只剩下冰冷的烟雾和枯黄的野草。 注释: 1. 大梁:指北宋时期的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郑州市),也称东京或中都。 2. 浙河:即钱塘江,为中国东南部大江之一,流经浙江省杭州市。 3. 前线阵地:可能指北方边境的军事重镇,防止外族的入侵。 4.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流经安徽、河南、江苏等地。 5. 金人:指辽朝宗室完颜氏所建立的金朝统治者。 6. 宣和宫:为南京禅林寺的舍利殿,原为南唐太宗李煜所建,后被南宋继位的刘皇叔(即宋高宗赵构)改建为宫殿,成为南宋时期的重要官方场所。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克庄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他是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他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如“节令辞”、“节令词”、“节令句”等,推动了词艺术的发展。他的著作有《刘克庄集》、《节令辞》、《节令词》、《节令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