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及注释:
淡淡的春光,是寒食节的天气。玉炉里的香烟袅袅升起,沉淀在水面上。梦中回到山枕上,隐约看到花钿。海燕还没有来,人们在草地上打斗。江边的梅花已经开过,柳树上长出了绵绵的新芽。黄昏时分,雨点稀疏地落在秋千上。
注释:
淡荡:轻柔、淡雅。
春光:春天的阳光。
寒食:古代节日,清明节前一天。
玉炉:用来烧香的器具。
沈水:沉在水中。
袅:缭绕、飘荡。
残烟:烟雾未散尽的样子。
梦回:回忆、想起。
山枕:枕在山上的枕头。
隐花钿:隐蔽的花朵形状的首饰。
海燕:一种鸟类。
未来:还没有到来。
人斗草:人和草互相掩映。
江梅:江边的梅花。
已过:已经过去。
柳生绵:柳树长出新芽。
黄昏:傍晚时分。
疏雨:雨点稀疏。
湿秋千:秋千上湿漉漉的。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赏析了李清照的《浣溪沙》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表达内容。该词是词人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表现出她的文雅高贵气度和细腻丰富的感情。词人以暮春风光和室内景物为描写对象,抒发出女性的惜春留春之情。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内清雅、温馨、优美的情境,如暮春时节,春光融融,闺房中檀香氤氲,一个少妇正欹枕凝神。下片则转为借景抒情,以浣溪沙和流水为背景,阐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整篇文章通过文学分析和历史解读,展现了该词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李清照的词作和她的文学风格。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纤细、婉约而著称。她的这首词《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是她早年所作,据陈祖美的《李清照简明年表》记载,这首词是在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前后创作的。
当时的李清照结识了张耒、晁补之等知交好友,同时也结交了很多同龄的女性朋友。这时的她正处于少女时期,对于青春和生命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和憧憬。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写下了这首《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该词以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情感思考,描述了春光浓艳的美景与短暂的生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词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玉炉香,袅娜影,犹似霓裳羽衣舞”等经典诗句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我们不仅可以理解到李清照早期的成长和文学历程,也增进了我们对《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这首经典词作的美学理解和感受。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
【汉字译文】清明时节,春色遍地,微风拂过。
【注释】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4月4日或5日。这一天,天气回暖,万物复苏,春天的气息愈加浓郁。
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
【汉字译文】玉炉里的香烟仍然弥漫着迷人的清香。
【注释】玉炉是古代用于烧香的器具,多为玉制。李清照描述清明时节的空气中弥漫着香烟的味道,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汉字译文】午睡醒来,发觉头戴的花环掉在了枕边床上。
【注释】花钿是古代女子头戴的装饰品,多以花朵为主。李清照通过自己醒来后发现花环掉了,反映出她此时正在享受人生闲适自在的时光。
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
【汉字译文】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居的孩子们在打斗草的游戏。
【注释】燕子是候鸟,每年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繁殖,秋天又返回南方越冬。李清照此处描绘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反映出她所在的地方尚未完全进入春天。而邻家孩子们的嬉戏则是传统的春日游戏之一。
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汉字译文】江边的梅花已凋谢,漫天的柳絮随着风飘荡。
【注释】梅花是中国传统的冬季花卉,多有“岁寒三友”之称。而柳絮则是春天的标志之一,李清照通过梅花凋零、柳絮飘荡的景象,展现了季节变迁的感慨。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汉字译文】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加了夕阳时分的凉意。
【注释】秋千是一种儿童玩具,通常在树枝上悬挂。李清照此处描绘了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巧妙地烘托出了黄昏时分的凉爽气息。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宋朝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代表作品《如梦令》,《点绛唇》,《浣溪沙》,《菩萨蛮》,《醉花阴》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