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囚论》拼音译文赏析

  • zòng
    qiú
    lún
  • [
    sòng
    ]
    ōu
    yáng
    xiū
  • xìn
    xíng
    jūn
    ér
    xíng
    shī
    xiǎo
    rén
    xíng
    zhě
    nǎi
    zuì
    è
    yòu
    xiǎo
    rén
    zhī
    yóu
    shèn
    zhě
    níng
    gǒu
    xìng
    shēng
    ér
    shì
    guī
    yòu
    jūn
    zhī
    yóu
    nán
    zhě
    fāng
    táng
    tài
    zōng
    zhī
    liù
    nián
    qiú
    sān
    bǎi
    rén
    zòng
    shǐ
    使
    hái
    jiā
    yuē
    guī
    jiù
    shì
    jūn
    zhī
    nán
    néng
    xiǎo
    rén
    zhī
    yóu
    zhě
    néng
    qiú
    ér
    guī
    hòu
    zhě
    shì
    jūn
    zhī
    suǒ
    nán
    ér
    xiǎo
    rén
    zhī
    suǒ
    jìn
    rén
    qíng
    zaī
    ?
  • huò
    yuē
    zuì
    è
    chéng
    xiǎo
    rén
    shī
    ēn
    lín
    zhī
    shǐ
    使
    biàn
    ér
    weí
    jūn
    gài
    ēn
    rén
    zhī
    shēn
    ér
    rén
    zhī
    yǒu
    shì
    zhě
    yuē
    tài
    zōng
    zhī
    weí
    suǒ
    qiú
    míng
    rán
    ān
    zhī
    zòng
    zhī
    lái
    miǎn
    suǒ
    zòng
    zhī
    ?
    yòu
    ān
    zhī
    beì
    zòng
    ér
    guī
    ér
    huò
    miǎn
    suǒ
    lái
    ?
    lái
    ér
    zòng
    zhī
    shì
    shàng
    zeí
    xià
    zhī
    qíng
    miǎn
    ér
    lái
    shì
    xià
    zeí
    shàng
    zhī
    xīn
    jiàn
    shàng
    xià
    jiāo
    xiāng
    zeí
    chéng
    míng
    yǒu
    suǒ
    weì
    shī
    ēn
    zhī
    xìn
    zhě
    zaī
    ?
    rán
    tài
    zōng
    shī
    tiān
    xià
    liù
    nián
    néng
    shǐ
    使
    xiǎo
    rén
    weí
    è
    zuì
    ér
    zhī
    ēn
    néng
    shǐ
    使
    shì
    guī
    ér
    xìn
    yòu
    tōng
    zhī
    lún
    !
  • rán
    weí
    ér
    ?
    yuē
    zòng
    ér
    lái
    guī
    shā
    zhī
    shè
    ér
    yòu
    zòng
    zhī
    ér
    yòu
    lái
    zhī
    weí
    ēn
    zhī
    zhì
    ěr
    rán
    zhī
    shì
    ruò
    zòng
    ér
    lái
    guī
    ér
    shè
    zhī
    ǒu
    weí
    zhī
    ěr
    ruò
    weí
    zhī
    shā
    rén
    zhě
    jiē
    shì
    weí
    tiān
    xià
    zhī
    cháng
    ?
    weí
    cháng
    zhě
    shèng
    rén
    zhī
    ?
    shì
    yáo
    shùn
    sān
    wáng
    zhī
    zhì
    běn
    rén
    qíng
    weí
    gāo
    qíng
    gān

原文: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译文及注释
信义是君子的行为准则,而刑罚则是施于小人的。如果刑罚施于死者,那么罪行就极其严重,这是小人中的极品。宁愿为了信义而死,也不愿苟且偷生,视死如归,这是君子中的难品。在唐太宗的六年,录取了三百多个大罪犯,让他们回家自行归附以就死。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情,而小人却很容易做到。这符合人性吗?

有人说:罪行极其严重的人,确实是小人;但是如果施以恩德,可以让他们变成君子。因为恩德可以深入人心,而且转变人的速度很快,确实有这样的例子。但是,太宗这样做,是为了追求名声。但是,怎么知道那些被释放的人不会意外地回来,希望逃脱惩罚呢?这样做是上面欺负下面;如果他们确实回来了,那就是下面欺负上面。我看到上下之间互相欺负,才能实现这种名声,哪里有什么施恩德和知道信义的人呢?否则,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一天的恩德却能让他们视死如归,坚守信义。这是一个不通的论点。

那么,怎么做才能行得通呢?答案是:放纵他们回来,但是如果再回来就无法饶恕。如果再次放纵,再次回来,那么就可以知道是恩德的功劳了。但是这种事情肯定是不可能的。如果放纵他们回来并且饶恕他们,那么杀人者就都不会死了。这能成为天下的常规吗?这不是圣人的法则。因此,尧、舜、三王的治理必须基于人性,不要刻意追求高大,也不要违背人性去追求名声。
注释: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君子重视信义,而小人则需要通过刑罚来约束。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只有罪大恶极的小人才会被判处死刑。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君子宁愿以义死,也不会为了苟且而活而背离自己的信仰,视死如归是君子的难能之事。

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唐太宗在第六年时,释放了三百多个死囚,让他们回家,但要求他们自愿归来接受死刑。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这些死囚中,有些人在期限到来时自愿归来接受死刑,没有一个人逃避。

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罪大恶极的人本质上是小人,但通过施恩德,也有可能让他们变成君子。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追求名声。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唐太宗纵放死囚,是否真的相信他们会自愿归来接受死刑呢?或者他们被纵放后,是否真的会自愿归来接受死刑呢?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作者认为,唐太宗之所以能够通过施恩德让死囚自愿归来接受死刑,是因为上下都有贼心,而不是因为施恩德或者信义。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如果纵放死囚后,他们自愿归来接受死刑,就应该毫不留情地处决他们。如果他们被再次纵放后,又自愿归来接受死刑,那么这就是施恩德的功劳了。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如果每次纵放死囚后都赦免他们,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被处死了。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这种做法能否成为普遍的法律?如果不能,那么这就是圣人的做法了。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唐太宗的做法虽然有些问题,但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圣人的治理方式应该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之上。


译文及注释详情»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文学成就非常显著,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文论、小说、散文、词牌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