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后四十余年,辛丑正月,避贼复游故地。感叹岁月,偶成此词。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
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敧斜。重慕想、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多谢故人,亲驰郑驿,时倒融尊,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
译文及注释:
在元丰年初,我身着布衣向西行,途经天长道中。四十余年后的辛丑正月,我为避贼而重游故地。感叹岁月流逝,偶然写下这首词。
稚嫩的柳树在晴朗的天气下摇曳,故溪中的雨已停歇,河水依旧没有春天的气息。我身穿驼色的衣裳,寒意袭来,初升的太阳还不足以驱散轻薄的阴影。我叹息着,曾经的事情都随着孤雁飞去,我和塘边的芦苇一起迎来了晚年,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停留,征途漫长,尘沙飞扬。我想起了曾经的朱颜翠发,曾经走过的地方,这个故地让人感慨不已。
道路连接着三个楚地,天空低垂着四野,高大的树木依旧矗立在路旁,路面崎岖不平。我怀念着东陵的隐士,彭泽的归来,左右手拿着琴书自得其乐,松树和菊花相依相伴,何况我这个风流人物,却已经老去。我感谢我的故友,他亲自赶来郑驿,我们一起喝酒,劝我留下来,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让我这个疲惫的旅人思念家乡。
注释:
元丰初:指宋理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
布衣:指平民百姓,没有官职。
天长道中:指安徽省天长市的道路。
辛丑正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的正月。
避贼:指逃避义和团运动期间的暴乱。
岁月:指时间的流逝。
稚柳苏晴:指春天里嫩绿的柳树和晴朗的天气。
故溪歇雨:指在故乡的小溪边,雨已停歇。
川迥未觉春赊:指河川水位还没有上涨,春天的气息还没有完全到来。
驼褐寒侵:指寒冷的天气穿透了衣服。
初日:指早晨的阳光。
轻阴抵死须遮:指轻微的阴影也能遮挡阳光,让人感到寒冷。
逐孤鸿尽去:指孤独的鸿雁已经飞走了。
身与塘蒲共晚:指作者和塘边的芦苇一起度过晚年。
争知向此:指不知道前方的路途会有怎样的困难。
征途迢递:指漫长的旅途。
伫立尘沙:指在沙漠中停留。
朱颜翠发:指年轻时的美貌。
故地使人嗟:指回到故乡让人感慨万千。
道连三楚:指道路连接着湖南、湖北、河南三个地方。
天低四野:指天空低垂,四周广阔。
乔木依前:指高大的树木依次排列。
临路敧斜:指路面崎岖不平。
重慕想:指怀念过去。
东陵晦迹:指东陵已经荒废。
彭泽归来:指回到彭泽故乡。
左右琴书自乐:指自己弹琴、读书自娱自乐。
松菊相依:指松树和菊花相互依托。
风流鬓未华:指年轻时的风流才子已经老去。
故人:指老友。
亲驰郑驿:指亲自前往郑州的驿站。
时倒融尊:指喝酒消愁。
劝此淹留:指劝作者留下来。
共过芳时:指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翻令倦客思家:指让旅途疲惫的人想起家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是一首词,名为《钱塘湖春行》。这首词被认为是南宋文学巨匠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写于公元1121年的辛丑正月,作者当时已经六十五岁,也是他生命最后的一年。在小序中,他提到“避贼”二字,所指的是当时江浙地区爆发的方腊起义。该起义在1120年秋天爆发,反抗北宋王朝的沉重剥削,激烈震动了东南地区。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重游故地钱塘湖时的景象和感慨。在词的上片前半部分,作者以“稚柳苏晴”三句开篇,写出初春的景色。接着,“故溪”与“稚柳”相对,形成对称,而“歇雨”与“苏晴”相承,也形成对偶。下面“驼褐寒侵”三句,写出了初春的气息,以及太阳被树荫所遮挡带来的感受。
整个词作极具情感,语言凝练,极具意境,如“川迥未觉春赊”和“轻阴低死须遮”中的抵死等词,这些词语不仅突出了周邦彦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情。在此之后,“叹事逐孤鸿尽去”直到上阕尾“追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诸句,皆为情语,写出了作者对往事的缅怀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总之,《钱塘湖春行》极其优美,充满了南宋文学的独特风格,展现了周邦彦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
赏析详情»
赏析二:
这篇文章以周邦彦的词作为素材,对其上片进行赏析。文章首先指出上片的写作方法是“先写景后叙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词人内心的思想感受。作者将诗中的“稚柳苏晴”、“故溪歇雨”等描述解读为精妙的写作技巧,突出了周词常用的词序倒置手法,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对故土风光的留恋之情。
接下来,文章分析了词中“驼褐寒侵,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这一句,对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抑郁情绪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认为,这句话所表述的背景是自然界的清新与明媚,而词人却因为身处寒冷环境而感到压抑,同时也透露出对岁月逝去、生命消逝的忧虑。
最后,作者观察到整篇文章的主旨贯穿始终,表达的是词人多年来所经历的坎坷历程和令人沮丧的心路历程。词中的“叹”、“嗟”等字眼,以及对动静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怨和无奈。整篇文章的语言用词简洁明快,体现出深刻的思考与理解,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周邦彦的词,并对其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赏析二详情»
创作背景:
周邦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与辛弃疾、苏轼、李清照等人并称为宋词四大家。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共创作了数百首优秀的词作,其中代表作之一便是《故乡》。这首词是周邦彦于1121年正月二十六日写成的,当时他已经六十六岁高龄,可以说是他创作中的绝笔之作。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来源于周邦彦的生平经历。元丰初年,朝廷下诏增加太学生名额,周邦彦得以入京游学。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南京鸿庆宫提举,但由于这是一种可以听便外州居住的外祠官职,周邦彦便先回了自己的老家杭州。然而,当他回到杭州时,方腊起义军已经占领了这座城市。因此,周邦彦立即北上渡江,到达扬州,并在天长县西上,“故地”之行时,他感念岁月的飘零州县、垂老奔波、凄然伤痛的情绪,便写下了《故乡》这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词作。
通过对周邦彦生平经历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进而深入挖掘他的思想和文学艺术价值。该词作品成就不仅在于其文字表达的美感,还在于从词人之情中透露出的悯世怀古之意,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柳才甦(sū)、雨方停,川流悠悠远去,不觉春天已徐徐到来。——“柳才甦”意指柳枝刚刚苏醒过来的样子。
稚柳在雨中苏醒,春寒料峭,春意无多,冷暖不定。——“稚柳”指的是年幼的柳树。
驼褐色,初阳的微温还被浅浅的树荫遮挡。——“驼褐色”形容了老枝上残留的雪袭霜欺的痕迹。
自身也与塘中的蒲苇一齐衰老枯黄。——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自我认知。
四十年来经历的人情世事,皆已随秋去春来的孤鸿疾飞而去。——描述了时间的变化和流逝,以及生命的短暂。
怎能知道将要去的地方前途如何,长久地沉思着站立在平坦的沙岸。——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与迷茫。
天似穹庐、四野处地天相衔,高大的乔木依然如四十年前。——描绘了自然景色,并将其与时间对比。
然而如今自己举足要踏上前方征途的时候,却是心境很不平静,时间变迁,重游故地,但人的心境迥然不同。——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内心感受也发生了变化。
羡慕像东陵侯召平与彭泽令陶渊明一样韬影晦迹、鄙视功名归隐林下的生活。——表达了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以琴、书自娱,闲时依松赏菊,何况自己精力尚沛、两鬓尚无白发。——表现出对于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渴望和自信。
由衷感谢当年的故交好友,他们亲来我下榻处,为我接风,邀我宴饮,执壶把盏,热情留我共同度过百花即将吐艳争芳的春天。——表达了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感激。
故人的殷勤挽留反而让我这个疲倦无比的游子盼望着返家。——表现了旅途艰辛,渴望回到家的心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周邦彦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任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官职,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